在历史的长河中,传家宝是小家的象征,与家中的每一个成员相连,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优良家风也因此延绵不绝。这个假期,华师大附校初中部团委少先队组织开展了“晒晒我的传家宝”特色活动。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在寻找“传家宝”的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又有什么新收获呢?
“饭碗” 802 陈奕阳
传家宝是家中世代相传的珍贵物品,流淌着祖先的血液,凝结了祖上的使命,是每一个家族的象征。对于我来说,我的“传家宝”很普通,却极不平凡。
我的祖先祖祖辈辈生活在绍兴诸暨的这个小山村,现在的名字就叫“状元村”。村庄的历史上,在明嘉靖年间,一个叫陈廷楠的古人在此升火做炊,他来自浦阳檀溪,随后渐渐缔造了原先的寺乌坪村。
一直到民国时期,我的祖辈们过着富裕而安居乐业的生活;但自从民国后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荡,祖辈们变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凭靠仅剩的田地艰难生存;新中国成立之后,渐渐有了好转,祖辈们的生活又安定幸福起来了;谁料“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和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祖辈们又深受影响,从曾祖一代开始,到父亲成家立业前,我祖辈们的家就一贫如洗。
爷爷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弟弟,其中一个弟弟卖给了县城里的一户人家。分家时,每人分到的,只不过是一只瓷饭碗和一只菜碗,爷爷分到的饭碗,洁白的瓷上镶嵌着一道蓝色的花边,碗身上面刻着他的名字“金根”。从此,爷爷和奶奶就搬到了一间两层的木屋居住,并在这六十多平方米的木屋中生育了三男三女,而我的爸爸则是最小的一个。
在那个困苦的年代,世代耕读传家,爸爸便和兄弟姐妹们,边在农村私塾读书学习,边在山岭田地间种田砍柴。由于贫穷,爷爷奶奶常常拉着满车番薯,徒步六十公里走到杭州萧山戴村,换稻谷回来,这才能勉强填饱一家人,而爸爸小时候吃饭便用的是那只“传家宝”饭碗。爷爷奶奶在如此艰难拮据的环境下,将六个儿女拉扯大,有的人迷茫了,有的人放弃了,但也有人有了出息,终成大器。
村里最先飞出大山的“金麻雀”是邻居陈良忠,1980年夏天,陈良忠考上华东政法大学,成了一个“状元”,而全村因此春风得意,无数家庭开始希望孩子能考出“状元”,去过更好的生活。于是在爸爸的刻苦努力下,他从学堂毕业,到了镇上的中学读书,并最后以全省前千名的优秀成绩,顺利考上了双一流重点的哈工大。要知道,那个时候考上大学是多么不容易,更何况对于一个农村学生来说,还是重点大学。
从那以后,到90年代,状元村这个小山村中70户人家,走出来了15位名牌大学大学生,从北大、浙大、哈工大到人大、国防科大、吉大,而如今这个数目已经增长到了60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状元村”。
爸爸从哈工大毕业后,回到了浙江,来到省会杭州,与妈妈相遇了,并兢兢业业从事建筑设计,生活越来越好。八、九年前,爸爸在老家给爷爷奶奶建了一座四层洋房,于是爷爷奶奶搬进了洋房,过起了更好的幸福生活。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让状元村也蒸蒸日上,远近闻名。
那只“传家宝”饭碗,正象征了爷爷奶奶对爸爸的养育之恩,更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于是在爸爸结婚时,这只碗传到了爸爸手上。如今,爸爸也要将这只碗传给我,我的“传家宝”是这碗,更是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逐梦想的精神。
“如内心有梦,便全力追踪。我愿带着梦,乘风上高空终有一天拥抱彩虹。”这也是“传家宝”饭碗教给我的。
状元村
“缝纫机” 802 茹周悦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个缝纫机一直都是家中的宝贝。计划经济时代,买什么都要凭票,当时凭票排队才买到的这台蝴蝶牌缝纫机,真的是来之不易。
这台缝纫机在我们家保存了几十年。今天,我又听奶奶讲起它的故事。当时,有缝纫机的家庭没几户。奶奶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做出来的东西特别好看。当时家人穿的白衬衫、裙子都是通过这台缝纫机做出来的。奶奶又是个热心肠的人,街坊邻居需要做衣服、缝缝补补的,都请她来帮忙。奶奶还用这台缝纫机为寺庙做好事,为灵隐寺的僧人缝制莲花拜垫,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虽然我们这代人不再使用缝纫机,但我们一直留着它,并将继续保留下去。这是勤劳质朴、助人为乐的精神源泉,更是一段历史记忆的珍贵传承。
缝纫机
“玉镯” 806 张嘉怡
老一辈的人总有个传家宝传给小辈,它们的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东西伴随着那个时候的人们走过来艰辛。
这个镯子是我的太外婆传给我的外婆的,当天太外婆带着四个孩子,生活是一个“苦”字可以形容的。外婆排老大,于是就在外婆结婚那年,太外婆就把她那唯一的镯子给了外婆作嫁妆。后来,有一段时间外公外婆的生活十分艰苦,那时候还没有我妈妈,外公工资筹不到,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于是外婆就想到了她那镯子,于是就把它给当了。至于镯子又回来的原因是因为外公辛辛苦苦打了两份工,花了整整一年的工资高价买回来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镯自古以来就被视作珍宝。当一个玉镯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时,便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这种传承中,玉镯承载的人们的愿望、故事、精神永远不会逝去。我也会更加坚定地守护这份爱,带着外婆赐予我的力量更加努力地学习、生活。
手镯
“银元” 805 付艾璐
我家的古宝,是我外公传给我妈妈的传家宝——“银元”。
介绍: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历史: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以后。市面上有像三帆银币、竹子银币、甘肃造...
虽然现在的它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但却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时代,无声地诉说着关于时光的神秘故事。
“紫砂壶” 805 赵韵然
家中,太祖父与祖父,都可以称得上“嗜茶”了。祖父爱喝茶多也是自幼跟着太祖父养出来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在与祖父的相处中爱上了茶。太祖父少时家中也是小康家庭,太祖父外出游玩时,恰逢到了江苏宜兴一带。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极为出名,太祖父带回数只成色不错的壶,父亲不喜茶,图中这只后来经手祖父传到我的手上。一只紫砂壶只泡一种茶,倒不是材质等的区别影响,用紫砂壶泡茶时,茶香会深渗入壶中,泡的次数越多茶香越浓。而这只,从余留的茶香中依稀能知道,曾经太祖父与祖父也许曾用这只壶一遍复一遍地泡起一壶红茶,茶香蔓延在空气中,渗透进紫砂壶中。紫砂壶要常用茶来浇盖它才能保持光泽,可惜的是,祖父去世的早,这只壶已多年没拿来再泡过一壶茶了,但我仍决心要继续将这只紫砂壶传承下去,更要传承的是紫砂壶身上的那种精神价值!
紫砂壶的制作可以称得上精益求精,传承至今,其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位位手艺人的匠心与初心,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的宝物?
“邮票” 803 杨皓婷
我的爷爷和爸爸部喜欢集邮,因为集邮,我们家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爷爷挺早就开始集邮,它把这种兴趣爱好传给了我的爸爸,爸爸特别爱护他的邮票,邮票就像他的宝贝一样。
每当我要看邮票时,爸爸总是让我先洗手,并告诉我拿邮票时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去拿,手指上的汗渍会伤害它。爸爸还告诉我,欣赏邮票时要用放大镜,这样能看清邮票上的细节,可以更好地研究邮票。爸爸和我一起欣赏邮票时,总会讲起邮票中的故事,他不止一次讲得神采飞扬,我也听得津津有味。有时我看到特别漂亮的邮票,就忍不住伸手去摸,爸爸立刻一巴掌把我的手打回去,嘴里还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打!”唉!没办法,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听爸爸讲。
在爸爸的影响下,我也喜欢上了集邮,我觉得邮票真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什么知识部有,集邮真是一种让人快乐、让人增长知识的爱好。
集邮
同学们制作的精美小报
我的传家宝
说起传家宝,总是带着浓浓的家族文化气息。作为与家族命脉息息相关的物件,传家宝见证着整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它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家族文化与精神的高度浓缩,相信华附少年定能在过去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文编:季蒙(学生) 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