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今天,春节依然是我们心中最迷人的传统节日,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回家过年永远是戒不掉的乡愁。元宵一过,年也过完了,春节在中学生心里留下怎样的记忆呢?今天公众号将刊登“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系列征文,带大家一起领略不同的过年记忆风景。
大关实验中学初一(10)左可妍
食谱里的味道
撕去一月的日历,赫然看见的便是显眼的红色二字“春节”。数数离它仅剩了几天,心中便全是企盼,又在脑海中酝酿出了喷香的年夜饭、围坐的家人和空中灿烂的烟火,只想穿越时空去拥抱这个蒸腾着热气的节日。
早早出门采购的外公这时候回到了家,他走回房间,拿着一本书走出来,封皮布满斑驳,不少地方都破了,包裹着胶带,页边都泛着黄。封面中间四个大字“汴京食谱”引人注目,他小心地翻开,在目录中寻找菜肴,念着页码,翻着书页,嘴里还念念有词:“过年了,这道菜是必须要有的”。
内页被小心保护,只有边角浅浅泛着黄。书上原料、盛装工具、制作方法显得清晰又条理,还附上了这道菜的特点,外公找到后挽起袖子,开始做菜。在他准备的间隙,我拿起书翻了翻,这是一本1973年就出版的书,目录,分类明确,肉类、菜类能很快的对应查找,凉菜、热菜、面食、汤分门别类,营养成分表、饮食卫生、烹调方法、烹饪常识及很多做饭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有涉及,是一本很完整的食谱。
“大宝,帮我读一下步骤。”外公准备好了材料,打开了油烟机,我连忙翻到那一页,读的时候细细看,印刷的字有些已经掉了颜色,但仍然清晰可辨,话音间飘来阵阵香味,先前的生肉被酱油浸成棕色,炸好后趴在碗里。外公说:“这是牛肉的,这是鸡肉的,这是羊肉的,每年过年必须要吃的!”我看着一碗碗肉被放进蒸笼中,外公又翻到另外一页,开始着手准备下一道菜。
“扣碗”摆在了年夜饭桌特意腾出来中间的位置上,大家坐在桌前,谈话声在碰杯中响起,“来,大宝二宝,快吃扣碗,我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可好吃了。”妈妈开心的说道。我夹起一块肉,放到嘴里品尝,说道:“也就一般嘛,那有你说的这么好吃。”妈妈笑着边吃边说:“你不懂啊,现在生活好了,美食你都吃腻了。我吃来吃去觉得最好吃的还是“扣碗”,因为这里有我儿时的味道,过年的味道。对了,你外公还有一本食谱,经常对照着做菜,这道菜的就是上面学来的。”
我听了妈妈的话,又拿起来翻着这本陈旧的食谱,手指摩梭过页面,就像看到无数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热腾腾的年夜饭。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味道,最好的味道,莫过于爱的味道,因为那是家的味道: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安度晚年,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亲情与呵护,守护的,就是那一片味道。孕育的,是无限温暖。
大关实验中学初二(1)江时雨
春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题记
又是新年。时光已为逝去的光阴做好了十二篇总结,三百六十五天自述,再缓缓推动车轮,揭开2021的帷幕,轻柔又不可抗拒地将人们送入新一年的大门。
望向街上,疫情带来的阴霾被迎新年的气氛替代,大红灯笼随处可见。朱红蔓延,在灯笼上,在横幅上,在对联上,也映照于来往行人的眉梢、嘴角处。彩灯交织,玛瑙红、殷红、墨蓝、湛蓝、豆绿、日光黄相融,透过因晨雾而略显模糊的玻璃,只见好一片色彩欢腾的海洋!
而家中则是另一番忙忙碌碌的景象。爸爸爷爷正在贴对联,见我来了,忙唤我帮忙。快步上前,不一会儿“出门大利,抬头见喜”“百无禁忌,万事如意”的对联便高悬于正门。倒退几步,见对联贴的颇正,不经满意笑笑,轻耸鼻尖,胶水的气息便悄然钻入鼻中,因爷爷的坚持,我家贴对联仍是用爷爷一早起来熬好的浆糊,不用细闻便可感受那甜丝丝的米香,沁人心脾。爷爷说,这是灶王爷的祝福,用浆糊反而比胶水好。是啊,再好的胶水,哪会比灶王爷的祝福更使愿景成真的。我和爸爸不禁相视一笑。
本以为今年的除夕不会再有鞭炮声声,心中划过一丝惋惜,邻家的小萝卜头却捧着什么向我跑来,说是要给我看个好东西。好东西?想到小家伙的吃货本性,大概又是什么新奇的零食吧。可低头一看,竟是一部手机和一副耳机。只见他迫不及待的帮我戴上耳机,开始播放一个视频。我一看,不禁乐了,呦呵,竟是放鞭炮的场景。接过手机,细细品味着鞭炮烟花在耳畔炸开以及屏幕上的绚丽,待视频播完,我意犹未尽地想要再放一次时,小胖子拿走了手机,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是不是超棒?”我忍俊不禁。那小家伙嘴角差点与太阳肩并肩,“现在我们村不能放鞭炮,这可是无价之宝!”“是是是,无价之宝!”我笑的前仰后合。“但看在我们从小的交情上,刚才那遍免费,接下来,可是要收费了——”
“别闹了,吃年夜饭了”奶奶笑骂一声,我便急匆匆的来到饭桌前。一桌珍馐,令人食欲顿生。吃着美食,同家人看着春晚,再一起讨论着节目,或聊着家常,年的滋味,早已深入人心。
在这岁末已至忙碌时光的罅隙,不需在意远处的风景,缓下脚步,只见年在一旁静静等候,家人的笑声在耳畔回响,与全华夏儿女一同倒数,许下祈愿。愿凛冬过后,雪融草青,阳光满路,温暖如初。在新年钟声响起时,继续保持热爱,奔向下一场山海。
大关实验中学初二(5)班 陈诗涵
我的中国年
望着南窗口的中国结,又是一年春节。“新年伊始,山河无恙,灯火常安,奶奶,您给的中国结我还好好保存着,莫要担心。”朝着老家的方向,我默默传送着思念…
小时候,每至除夕,奶奶都会给我一个中国结,亲手做的。奶奶心灵手巧,拿着针针线线缝缝补补,织出了我的整个童年。新春之夜,万千灯火照着整条古街热闹非凡。爆竹声中,锣鼓喧天。奶奶手握几条红绒线,将红绳子捏出三个环,三根柔软的身体被奶奶用食指摆成十字,下端的绳软软的塌着腰,垂下来中间的环压下面的环,下边的环往左边压,这节绳子好似小姑娘的乖乖巧巧的扭动着腰肢。这些小红绳在奶奶的手中就是这么的听话,奶奶那双皮肉松弛苍老的手竟如此的惹这“红软姑娘”喜欢。
奶奶含笑回头,知道我在看她,她也不恼。笑嘻嘻的把这做好的中国结放在我的手上。“团圆美满,前程似锦。”奶奶用她那已有些沙哑的声音祝福。一朵烟花直上九霄,似乎是要冲出天空,在奶奶背后的那一方天地,砰地炸开一片灿烂。纵横交错的绳子整整齐齐的排列,没有多余的线头,十分精致。这中国结,似是像那巍峨的古代皇宫。丹色的挂耳可比拟为那卧在宫殿最高处那一抹雄黄之上的屋脊兽,那抹红似乎是渗透了大地的精华,自然的真谛。层层叠叠纵横交错的中国结主体仿佛那从地拔起的永不坍塌的朱墙。旭日东升,华光溢彩。结尾那金色流苏与那宫殿下方的台基一样,走过悠悠时光,见证历史长河。宫殿是国家象征,是国家的悠久记忆。而这中国结,则是奶奶给我留下的回忆,靠近那中国结,过年的气息似乎也弥漫在空气之中。
我接过这一朵中国结,小巧玲珑的,像是新年天边的那一颗红日。把旧的中国结取下,把新的中国结再放上,新旧交替。年幼的我,对着这包含祝福的中国结,许下了我新一年的至诚愿望。
这是奶奶给我的中国结,它代表着新春伊始,意喻着山河无恙,象征着祖国昌盛。
此时的我已不是那个还需奶奶日日陪伴的总角稚子。自从一别故乡,离开奶奶,来到城市生活以后,就再也无法收到那份中国结。
我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小心翼翼模仿着奶奶的手法,继承着传统的文化。青青涩涩地拿起那红绳,用柔软细腻的指腹感受那红绳上的气息。新的一年又来了…东方那太阳也昂起了头,照在那中国结之上,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辉。
花火升空,新年的钟声已被敲响。望着南窗的中国结,它不仅仅是安静地挂在南窗口,更是连着我与奶奶,我与故乡的心。连着每一个华夏人命的心。
大关实验中学初二(6)班 邓雨璜
年味的新味道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这个温馨场景,往往最集中地出现在过年期间。对年味的眷恋植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它连接了传统和现代,浸润着中国人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处处张灯结彩渲染出的红火,似乎是新年的欢呼。在一片火红的映照下,爸爸妈妈用大包小包将汽车后备箱填满,那满溢着的正是年味儿。
书写“福”字几乎是我的过年仪式。大门上的“福”字多年来都由我书写,我总是略带紧张地沾墨,然后嗅着墨香缓慢地运笔。“福”,这是人们对新年最朴素,也是最深沉的期盼。
除夕夜正是家人闲坐的最佳时刻。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再配上年夜晚的灵魂伴侣——春晚,一个经典的除夕场景就生成了。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无法和家人团聚、闲坐的人们。当无数个小家庭欢聚一堂时,仍有许多人为了我们的“大家庭”而坚守岗位。他们是边防战士,他们是消防官兵,他们是医护人员,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中华儿女。
以除夕夜为界,过年连接了旧年和新年,人们会用最妥帖的一切来迎接崭新的一年。烟花是璀璨的,鞭炮是喜庆的,饺子是美味的,年夜饭是幸福的。上述种种孩童时的时刻构成了我独特的年味记忆,也塑造了我的心灵。
但实际上年味不只是传统的,它还是现代化的。因为新冠疫情,这两年我们都在杭州过年。在城市里过年,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传统习俗已经变得现代化。如今,许多人用春节旅游代替了以往的大吃大喝,人们通过视频给远方的亲人拜年,通过手机发红包,吃剩的年夜饭人们也开始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
所以,旧有的年味可能确实有些寡淡了,但是新的年味也正在生成。虽然有这样的变化,但是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和深情却始终未变。过年虽是传统节日,但它却从来都与时代相伴而生,新的年味透露着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年味是文化的丰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有一些失传了,但是也有一些被我们转化为新的方式继续存在。所以,在新时代有些传统需要因时而变,如此,年味方能生生不息,优秀的传统文化方能生生不息。
统稿:施学纬
来源:大关实验中学初一10班、初二1班、初二5班、初二6班
编辑: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