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以拱墅区第一届“武林-运河杯”赛课节选拔赛活动为平台,推动青年教师开拓思维设计“精品课”,调动骨干教师进一步精致打磨“常态课”,积极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新路”,让创新激发课堂活力,让精致成为课堂常态。在本次赛课活动中,共有6位骨干教师积极参加“绿荫杯”,9位青年教师进入“新苗杯”赛事评比,有语文、数学、英语等9门学科加入研讨。本次报道依据开课顺序,进行地理、语文、历史三学科的骨干教师赛课活动进行介绍。
地理:《欧洲东部、北亚和俄罗斯》
授课教师:黄小晶老师
黄老师依据学情,分析教材考虑到“欧洲东部、北亚和俄罗斯”一课,内容繁杂的特点,她首先通过读图,复习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复习了俄罗斯是地跨欧亚两洲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让学生了解了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湖泊、植被、气候等。黄小晶老师其次以讲练结合的形式,进行了系统复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她不仅看结果,更看过程,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重视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一些地理情境设计,考查了学生学科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
教学点评
黄老师地理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合作探究,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取得较好的效果。课堂中精讲多练,通过课堂讲练,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能根据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题目的系统设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图表,视频等辅助手段。是一节“朴实、扎实”的地理课。
——操玉琦老师
语文:《促织》
授课教师:董嘉怡老师
《促织》中成名的儿子“魂变促织”的情节是小说最精彩的部分。董嘉怡老师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节课教学文本,探究虚构概念及其作用,并关注作品的批判性。教学目标的落实分成明暗两条线实施。明线围绕“魂化促织”这一“变”的虚构情节展开,设置四个问题:“什么是变”“为什么变”“怎么变”“变的根源是什么”,一步步深挖文章主旨,揭示作品的批判性。暗线则贯穿虚构艺术手法这个教学重点的落实,且不满足于虚构定义的阐释。课堂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作者如何让读者接受“魂变促织”这个虚构的情节?”力求通过对“促织的男孩情态”“成名的心理活动变化”等描写的分析,对“虫斗鸡”情节合理性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虚构艺术手法的理解。
此外,在本课教学中,董老师以比较阅读为主要教学方法,着力渗透新课改精神。通过改写小说结局,比较喜剧结局与悲剧结局的艺术效果差异;通过挖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优秀文学作品中类似的“变形”素材,比较这些变形处理的异同;通过作业布置,思考卡夫卡《变形记》中“人变甲虫”的虚构情节与《促织》中“魂化促织”的情节异同,比较西方现代派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在虚构处理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试图在挖掘主旨的深度和拓展思维的广度上做一个探索。
教学点评
“虚构”和“真实”是小说里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也是近两年高考考题涉及的热点问题。如何借助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这对概念,并且将相关知识进行迁移,拥有独立鉴赏新文本的核心素养,是董老师这堂课的精华所在,也是我认同的精准定位。
——赵丹丹老师
历史:《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授课教师:陈广莉老师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教学中,陈广莉老师让学生根据所学,以20世纪以来几次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一系列问题导入新课,再介绍“极”与“化”含义,特别展示了二战后国际格局图示,引导学生了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格局,并以9·11视频推进新课,让学生代表回答出欧盟、中国等也成为一极的原因,充分发挥课堂中学生主动性。
在经济全球化子目中,陈广莉老师借助生活中例子现场调查:你生活中接触哪些国际品牌?中国有哪些品牌国际影响力大?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思维动起来,以此引入商品贸易全球化。而后以学生讨论方式整理全球化过程,对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梳理全球化历程大事记。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全球化在生产、贸易、资本流通中,谁发挥了主导作用?以图片罗列中国为全球化进程做出了哪些贡献,图片情境教学这个环节比较直观,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具体。
教学点评
陈广莉老师注重概念解读,以“极”与“化”的解释先行引导,开宗明义的讲解让学生精准定位本课主题。在课堂展开中,陈老师结合学生生活经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国际“政治经济世界”之间的距离。本课理论联系实际,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课堂获得感而言,陈老师充分把握班级学生层次,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切实做到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实际要求。
——钟术妍老师
赛课活动报道将陆续进行,敬请关注!
组稿:教科室
图片:信息技术中心
杭州市长征中学
202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