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学习是为了理解学习,理解学生学习多样化的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何老师这句似永不变易的开场白中,“何丽红语文课例研究工作室”的第18次课例研究活动,6月12日下午,在杭州市春蕾中学如期举行。整个活动分成两段,第一阶段是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活动;第二阶段是学员交流学期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第一阶段是进行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活动。按照课例研究的一般流程,整个活动分成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议课三部分。半个小时的课前会议,是讲述目标领方向,首先是执教的陈丹怡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堂课设计的思路,尤其是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了详细阐述;再是围绕《目标达成的课堂观察表》与观课老师进行互动,何老师强调,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反观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最后,是观课任务的分工,每个工作室成员认领一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观察,并对所观察学生情况作了初步了解。

课中观察,是聚焦课堂悟学习。春蕾中学的陈丹怡老师执教的是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她以谈谈你们对杜甫的印象进行导入,设置了“读诗”“品诗”“悟诗”三个大任务,以文本细读为支点,让学生在朗读与品读中真切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体味一代诗圣的济世情怀。课中观察,工作室的老师们驾轻就熟,在各自的观察点落座,与自己的几个观察对象对话,熟悉学生。课堂开始之后,大家认真观课,同时关注自己组内几个孩子的关键表现,做好详细记录。

课后议课,是思维碰撞共发展。课后研讨是否充分深入,教学建议能否凝聚成共识,是课例研究成果的体现。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聚焦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主持人何丽红老师精心设计,紧紧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如何让全体学生更好地动起来?如何从“教为立场”的设计转到“学为立场”的设计?为了研讨的有效性,何老师特地在活动前布置工作室今年教初三的倪莉老师精心准备,为我们分析近五年中考古诗文的考试素材、考点及学生出现的问题,因为精准制定学习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反思是进步的动力,在议课环节,工作室老师就这节课的目标与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肯定了陈老师课堂教学的诸多亮点,分享了收获;同时又对细微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教学中的困惑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针对所观察到的学生问题,做出中肯分析并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如,有一些学生没有融入课堂任务中,个别学生没有做笔记;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学习后对诗人形象与情怀理解停留在浅层等等。同时大家也纷纷提出建议:在设置目标时,需要设置一个纸笔化的输出形式,这样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设计要高阶化,活动设置要更具有思维张力;活动设计尽可能结合具体情境等。

本次课例还是何老师全程主持,过程中她始终让大家畅所欲言,及时补问、追问与引导,让大家思维的触角抵达教学深处。比如,诗歌的押韵是否和诗人的情感有关;“情感”和“情怀”的区别;朗读对于教学的作用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她也充分肯定了陈老师作为新老师课堂的优秀表现:基本素质好,教态大方得体,课堂设计目标清晰,始终关注语言赏析,课堂重点突出。最后何老师进行了总结,课堂要避免设置标签化的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目标;最好设计“任务链”进行教学,课堂教师尽量少碎问串讲;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深度参与;要研究中考出题方向,在平时的课堂中进行能力与思维的训练指导。

第二阶段是工作室学员交流学期教学的收获与困惑。工作室的年轻教师回顾了这学期的教学收获与成长,大多成员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领悟,执教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欣喜与回甘之余,更是在思想交流、思维碰撞中淬炼智慧火花,开启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旅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这次课例研讨活动,老师们收获颇丰。大家在何丽红老师的智慧引领中获得启迪,更加明确了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在交流倾听、总结反思中感知思想的拔节生长,在课例研究的团队中收获专业成长与职业幸福。

撰稿:大成实验学校 王思琪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何丽红

202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