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夯实年轻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浓郁学科教学研究氛围,9月22日起,大关实验中学语文组开展了新教师磨课系列活动。谢佳维、陈欣怡、施学纬、陈书悦四位新老师对本次磨课活动进行了认真准备与精心设计。

生如夏花般绚烂

——《列夫托尔斯泰》

执教人:谢佳维老师

“本文是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形象描写。茨威格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谢佳维老师先是通过托尔斯泰的坟墓照片,介绍茨威格写就本文的缘起,带领学生想象他们心目中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应该长什么样子。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再通过“感受外貌之粗鄙”、“品读眼睛之深邃”、“挖掘灵魂之高尚”等三个环节,由表及里,带领学生逐步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高贵品质。教学思路清晰,板书设计条理分明。

其中,“初步感知”阶段颇有创意,谢老师以涂画的形式,让孩子们根据茨威格的文字描述绘画出列夫托尔斯泰的样子。跨学科式的教学环节给课堂增色不少,也让原本晦涩的译文变得生动有趣。

母爱无私

——《秋天的怀念》

执教人:陈欣怡老师

“《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爱的赞美,及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陈欣怡老师以美国雪莉凯撒的微小说《免费》导入新课,让孩子们感悟对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文中三次看花伴随着史铁生对于生活态度的几次重要转变,陈老师抓住这个点,以此为主线问题,让孩子们疏通文章脉络,挖掘作者态度转变的节点与原因。整堂课的教学重点倾斜在了“人物分析”板块,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读“我”、读母亲,在字里行间去感受母爱的真挚、细腻、深沉与伟大。

月亮是人生的尺度

——《记承天寺夜游》

执教人:施学纬老师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施学纬老师通过“共赏奇景”、“初识奇人”、“感悟奇境”等教学环节,带领学生梦回公元1083年的黄州,赏析“如积水空明”的月光,认识乐观、豁达、自由的东坡居士,感悟苏轼通透空明的人生观。其中,施老师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体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苏轼生平;引入了大量苏轼的课外古诗词,通过吟咏,体会他对生活的释然,以及“旷达”的不易。

走向幸福

——《散步》

执教人:陈书悦老师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陈书悦老师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真切体会文章人物所面临的“矛盾”,并从矛盾最终被化解中,感受每个家庭角色的人物性格,以及他们对彼此深沉的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上,文中大量出现的对称式语句,暗含了爱与责任的传承;在对景物描写的赏析上,陈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对文中的写景句进行研读,拓展学生思考的维度。

组内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们进行了认真的跟踪听课与教研评课,给四位新老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建议。小到PPT的字体、图片、措辞,大到实例、知识章节、授课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授课老师和评课老师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四位老师积极思考,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深入分析学情,以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文字:施学纬

图片:大关实验语文教研组

审核:李松

编辑: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