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发生: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
在一次日常自然养护活动中,孩子们发现“百草园”里佛手少了一个。
故事的经过与思考
(一)猜测
一想到之前为了佛手茁壮成长所付出的努力,拔草、测量、搭架子等等……悉心照顾着,如今却不见了,孩子们忍不住议论纷纷 “佛手怎么就不见了呢?”。他们开始了猜测:
琦琦说:“可能被摘走了。”
“昆虫专家”金则修推测:“可能是被虫子吃掉了,我们上次就在这个盆里抓到很大一只虫。”
萱萱说:“可能是被老鼠啃掉了吧,和我们班级植物角的番薯和花菜一样。”彬彬说:“也有可能被大风吹走了。”
可可说:“不会是前几天下大雨被冲走了吧。”
张大大猜测:“我觉得是下大雨被冲下去,掉到地上被捡走了”……
孩子们脑洞大开,有许许多多的猜想,都觉得自己的猜想很有道理,是佛手不见的真正原因。孩子们围绕问题进行猜测,以小组形式用表征自己的猜想。
最终他们决定来到“案发现场”实地考察,还询问了“百草园”里其他植物的小小管理员,最后得出结论“最大的可能就是被人摘走了”。
行动
1. 怎样保护佛手
猜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被摘走了,孩子们开始思考:怎样保护佛手才能不被摘呀?
桃桃提出做一个不要摘的提示牌;辰辰的想法是用栅栏围起来,豆豆听了站起来反驳:“和佛手一样高的栅栏,我们自己都不能进去除草了。”琪琪说可以搭一个像育苗基地一样的棚,豆豆却说棚打开的时候也很容易被摘。各有各的想法,他们还是想通过投票来决定保护青瓜的方法。根据投票统计结果,最终决定来做提示牌。
2. 保护牌的设想
有了做提示牌的想法后,孩子们开始了新的思考:提示牌上要有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马路边、小区里的那些提示牌呢?
于是,我们欣赏、学习了公园里的提示牌“小草也在长,踏入想一想”、“小草”。孩子们也模仿生成了标语:
桃桃:佛手很霸气,我们不要摘。
玥玥:爱护佛手,从我做起。
孩子们总结出我们的提示牌要包括:
要有明显的标志。2.要有小朋友看得懂的图画3.要有好听的文字提醒。模仿着学习到的提示牌内容,并配上相应的图画、标志。
3. 设计保护牌
有了想法,几个女孩子主动提出要来设计提示牌,她们结合已有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意,发挥想象,设计出不同样式的牌子,大家对她们的设计进行投票,最终选择了玥玥设计和桃桃的标语。理由是很漂亮,宣传标语我们很喜欢。接着,我们利用区域时间,成立了制作小组。
4.制作保护牌
面对做提示牌的任务,美工区里制作小组的成员们经过协商,决定采用根据自己的擅长分工合作的方法,玥玥和豆豆负责前书写,丁右宜来画画,奚易宁负责剪贴,琪琪来当大家的帮手。当剪下画好的纸牌子时,发现立不住,豆豆就指着区域牌问到:“老师,那个板还有吗?”于是,给他们找来了KT板,豆豆自信满满地说:“这个板可以立起来,裁成和牌子一样的形状,再把牌子贴上去,就能立在泥土里了!”
很快,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牌子完成了,孩子们把牌子放到了我们的百草园里。
分析:
采用根据自己的擅长分工合作的方法,体现了《指南》社会领域大班幼儿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的目标,单逸想办法解决了牌子立不住的问题,可以看出孩子能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自主、自信,社会性有较好的发展。但是在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模仿还是多于自发的创造。应当鼓励并尊重幼儿自发的创造表现,引导幼儿自己创作有新意的提示牌。
(三)宣传
1. 想想好办法
正当我们以为行动快要完成的时候,金则修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在小区里,也看见过有人在摘东西,我的小区是北海公园”“我也看见过,有的摘杨梅还有的摘花……”好几个小朋友跟着应和。“要不我们来做很多很多牌子吧!”张大大提议,“这么多小区,这么多牌子我们班肯定做不完!”那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都不要随手采摘呢?新问题随之而来。这时候有个小朋友就说“抖音呀!大家都可以看到!我也爱看”。说起抖音,大家的兴趣一下子被点燃了,都赞同拍摄抖音视频的想法。
2. 属于自己的拍摄
怎么拍?拍什么?起初,大家陷入了沉思,“拿着牌子读宣传语吧。”“在植物旁边唱歌,吸引大家。”“念一首保护植物的儿歌”“我看抖音上还有提问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试试。”“我看过情景剧的表演,我们也可以呀。”一下子,想法多了起来。
随后,根据孩子们的想法,我们拍摄了小视频。
孩子结合自己看抖音的经验,创想我们拍摄抖音可以用的方法,体现出幼儿经验迁移能力和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关于成长:从“小园丁”到大社会
本学期是我们第一次以班级项目的形式开展“小园丁”活动,在这么多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存在个体差异,佛手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偶然的事件,它是在我们的计划之外发生的,但在后期谈话中我发现,却是孩子们印象最深刻的。
从儿童发展角度来看,从发现佛手不见了到猜测佛手不见的原因再到用制作提示牌的方式保护百草园的佛手,最后想到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百草园里,其他地方也有很多随手采摘现象,通过拍摄抖音视频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体现《指南》科学领域大班幼儿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有这样的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班本的实施应建立在儿童现实生活之上,它在在大自然、大社会里。虽然他们的方法稍显稚嫩,但是我相信在活动中他们愉悦的体验,一定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一份热忱。那作为老师我们能提供的支持,陈鹤琴提出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