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缘起:
2020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虽然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遇到了挑战,但却没有阻挡我们教研学习的步伐。前期我们进行了关于环境创设的线上理论知识学习。而今疫情好转,慢慢步入正轨,我们教研形式也有所创新,将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从问题上引发深入思考,探寻解决策略,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环境创设的能力。以下是我们现阶段的一系列研修与学习内容。
一、线上篇:云研慧享
什么样的环境是能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适应课程并适合幼儿经验?“有课程故事”的主题环创观点激起了老师们的教研热潮,环创思想火花在云端碰撞,专业的智慧种子在线上生长。
1.概念梳理,观点分享
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发起线上互动交流。研讨中老师们各抒己见,阐述对于“什么是有课程故事的主题墙”发表个人见解。观点有碰撞有融合,这样的思辨给老师带来了更多启发。
老师们对课程故事理解关键词是:有儿童立场、有哇时刻故事、有动态生成、有脉络线索,而具体是什么样的却较为抽象迷惘,与实际没有链接。鉴于教师具象经验的缺乏,我们思考下一步呈现案例式的研讨。
2.案例学习,归纳解读
紧接着组织教师进行了一次云上教研的案例学习,事先选取《有个性的羊》、《一叶知秋》两个课程故事主题墙视频案例,并附加清晰的环境局部照片。带着三个问题“你看到了哪些课程故事?”“主题墙的课程脉络是怎么样的?”“儿童立场点体现在哪里?”让老师们深入解读,并结合实际学习到的一个点进行反思运用。
经过一周的线上案例分享,教研组长对教师分享的观点进行梳理、提炼。每位教师找出以往主题墙,对比与深度剖析,“假如主题重新进行,我会这样做”。促使老师在领略精彩课程故事后基于实际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与优化。
二、线下篇:模学思创
线下相聚,我们针对“有课程故事的主题环境如何开展”这一教研问题,进行了一轮接地气的草根教研活动,基于课程故事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学习及内化运用,不断地将教研引向深入。
1.模式学习,创有所依
园区教研组长带领大家共同研读了三种类型引发的课程故事。针对同类多种案例的讨论对课程故事线索进行深度剖析与梳理,以开启、拓展、结束三阶段为纵向轴,以已有经验引发、新经验不断建构、个性化表达表现为轴方向,抽丝剥茧中归纳与总结开展的规律。
基于生活当下新事物引发的课程故事,如《一米线》、《体温计》、《健康码》等,老师学习中发现“是什么?怎么样?做什么?”纵向线贯穿是能够完成对事物探索的深度学习;基于问题现象而引发的课程故事,如《黑黑的幼儿园》、《量量有多高》等,是以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循环深入中推进;基于活动策划引发的课程故事,如《爱意口红》是以调查、设计、实施、展示为模式规律开展活动。
学习中老师们也发现模式并不是固定或一成不变,孩子的反应、自身经验及兴趣点不同,拓展的内容也会不同。现场案例的深层剖析反思,让老师们理解的同时也学会借鉴如何开展故事课程的经验。
2.分组研讨,创有所用
接下来是模式运用的时刻了。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别从三类型引发的课程故事中选取一类,基于幼儿生活经验及教师活动经验,从学习后的新视角来设计主题创设。小班组老师以桂花为内容;中班以喝水为问题现象引发,大班则以大型活动策划为开展内容。各年级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3.互动点评,创有所思
各年级组老师代表现场发言,将讨论结果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交流,其他老师听后则现场点评。大家从亮点中共享经验、积累方法,相信在今后开展的“有课程故事主题创设”有更多的思路拓展,留给大家更多经验与思考。
有课程故事的主题环境是鲜活的,是有对话空间和生命力的,正如虞永平教授强调的:“环境要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我们希望通过本学期的系列教研活动,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转变课程观、教育观、环境观,在共思共研中获得共同发展。接下去,我们将继续围绕环境创设之路,且行且思且研。
撰稿:戴元芳
摄影:杨隽
审核:黄小娟
杭州市虎山幼儿园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