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徐徐,教学的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期中间歇,迎来一席精品课盛宴。2024年10月26日-27日,通过在线方式,中学语文报协同相关单位,举办“语文报杯”部级精品课作文教学专题研讨暨语文名师工作室学术联谊大会“,“赵丹丹运河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杨鹏妃、刘露、董嘉怡、陈杭萍四位老师参与盛会,并在观摩后进行讨论和学习。
为时两天的“云上盛宴”面向写作教学,内容涉及四大专题,分别为议论文写作、记叙文写作、考场作文研究和其他文体写作。探讨的方式也比较多元,既有知名特级教师亲自直播授课,也有授课教师课后的交流和探讨;既有知名教师的说课,也有优秀考生写作经验分享,还有名家报告等形式。
参与观摩的工作室成员,认真观摩直播课程,并在回课中反复吸收,饭后茶余,成员之间热烈讨论,并写下自己的听课感受及思考。
此次工作室为学员们开拓的学习机会让教师们受益匪浅,价值极大,通过多元途径,见贤思齐,在向行业翘楚学习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自我成长。
以下附老师们的观摩思考
杨鹏妃的观摩感受
(一)
宁波镇海中学高培圣老师的《三重视角:学写文学短评写作》从“三重视角”徐徐展开:第一重“感”与“评”的角度,高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两篇例文,让学生直观感受读后感和文学评论的区别,明辨之后自然引入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抓住感触深处,要有所聚焦,切入口要小,叙议要结合。第二重“点”与“面”视角,高老师设置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从众多评论文章中寻找发现切入口,最终归结到文本三要素——言、象、意——作为底层逻辑教学生找到写作切入口的路径。同时用一篇典型的例文举例,提出“小切口”做文章的要求——“小”而恰当、“小”而具体、“小”而通透、“小”在新意。第三重“叙”与“议”视角,高老师引入AI写作,着重探讨有叙无议,以叙带议的弊端。同时将AI写作的文章与人工写作的文章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领悟“叙”“议”的有机融合,做到精叙精议,浑然天成。最后,高老师呼应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写作尝试,并强调在过程中发现美的同时还要有吹毛求疵的精神,用批判的眼光打开眼界和格局。
(二)
高老师的整个课堂在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写文学短评,从阅读要细,到定题要小,再到评论要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让学生领受了文学短评写作的必备知识,还现场带着大家一起发现和领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眼光、格局、思维和习惯,让寻美和求疵两者并行。在此过程中,高老师运用AI进行教学让我眼前一亮,他先以简单的指令生成一篇有叙无议的文章让学生评价,在学生指出问题后,进一步细化指令生成文章,在学生比较两篇AI文的过程中再逐步升级,将一篇学生写的文章再进行对比,让叙与议的有机结合过程化,具象化。同时让学生深刻感悟文章评析是一种有生命和温度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机械化的生搬硬套。
(三)
我曾在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时穿插了相关文学短评的知识和写作。高老师的文学短评从诗歌内容为例,但切入口与小说赏析其实也是相似的。小说有人物形象、环境、情节、主旨与高老师归结的“言”“象”“意”,即内容、形式、主旨是一致的。但当时我并没有从这层高度去设计,而只是给学生一个相对简单的视角——小说中的草蛇灰线——选取“酒”“雪”“葫芦”给等“象”来让学生进行相对单一的赏析。听完高老师的课豁然开朗,或许还可以多重视角来展开切入,扩展学生的视野,用于让学生尝试。同时运用AI进行深入的写作体验,也可以作为教学的一种新工具。
刘露的观摩感受
《学写新诗》这一课程是在高中常规语文课堂上很少会涉及到的内容,但诗情诗意又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授课人依据《课程标准》定位、教材关联及单元任务定位,将新诗创作引入语文课堂。授课人提出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永远是生活,然后从“诗歌意象选择”“意象梳理”“诗化语言”“给新诗分行”“运用写作技巧”等几个环节切入,有示范、有技巧、有操练,条理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我们如何去创作一首真正意义的诗歌。
在讲述“跳跃性意象”内容时,授课人以《纸船》为例,分析诗中邮票、船票、坟墓分别能引起怎么样的构图联想,教师以图表的方式提供学习支架,以某一个意象为例,让同学们描述相关词语及画面,进而推出意象寄托。现代诗不同于古典诗,意象的内涵比较丰富,且主观性更强。图表设置一目了然,生活切入真实可感,推导出情感寄托就水到渠成。
日常课堂,满堂灌的多,学生活动设置的少,往往是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几位学生思考、互动一下,就草草结束了。图表支架是一个非常容易操作的环节,图表的设置体现老师的教学思考,学生的整理和归纳又是一种有效互动,呈现环节又能进行思维的碰撞。教师在引导时,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举一反三。回收整理学生的图表,还能看到学生的思考过程,了解他们的想法与不足,在下一次的课堂中进行改进。
满冰心的观摩感受
王老师提炼出现象类作文写作常出现的问题:归因广度不够、归因深度不够。据此提出作文示例:人们用计算达成对自身的掌控,如吃饭计算卡路里、睡觉计算深浅睡眠时间。在同学们对此现象的共鸣下,提问AI并归因:健康意识提升、便捷的信息技术、追求高效生活。王老师让同学们根据AI归因,小组讨论其归因是否成立并补充。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和补充,王老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归因:便捷的信息技术、追求高效生活、量化思维(学生)、迷信科学、自我定位的需求、社会规训等。根据多种归因王老师引导,归因原则应有选择、有顺序地写。最后总结归因角度分析:应对多种归因分类概括且由浅及深地写。教师举例:主观、客观、内因、外因等。最后解决了现象类作文的归因问题。整堂课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强烈讨论和共鸣,是一堂很有启发的作文课。
陈杭萍的观摩感受
(一)
10月26日,怀着崇敬的心情,我学习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飞老师的部级公开课《议论文写作专题之学会具体分析》。徐老师从学生对格言的领悟和批驳作为开始,在轻松的师生对话的氛围中打开学生的思路和表达,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五分钟作文写作,通过互相分享,让学生深入理解事例的具体分析及准确运用。这堂课徐老师主要用到了四个方法,令我受益匪浅:1.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2.将写作只是嵌入到写作过程中。3.师生共同写作。4.在课堂上加强片段写作练习并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二)
徐老师的课教学内容组织有条理,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他从让学生对格言谈感悟开始,然后让学生举反例批驳格言并且完善格言,最后鼓励学生写作作文片段并当堂给予指导。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环环相扣,逻辑连贯。虽然课文内容翔实丰富,但是内容安排贴切恰当,学生能够较好领会及吸收。徐老师的课特别擅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在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启发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答题过程中,徐老师妙语如珠,能够接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回答中得到即时得到回应和收获。
(三)
在以往的写作课上,对于事例分析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我总是精心引导。例如对于有一次作文课的主题是 “坚持的力量” ,课堂上我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事例可以写进作文中。很多学生会以司马迁为例,他们对于司马迁面临的巨大挫折和身处绝境的背景较为熟悉。一般来说这是一个过于滥用的事例,但并非没有价值。我在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何没有在这样的磨难下放弃理想。学生有的从他的家族使命角度分析,有的从个人信念层面阐述。有些学生则进一步深入剖析,指出司马迁是将著书立说视为生命的延续,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担当。他坚持收集资料、整理史料,笔耕不辍,才成就了被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白分析事例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要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价值和意义,这样在写作中运用事例才能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读者,从而提升文章的质量。不仅对于司马迁的事例需要如此处理,以后遇到其他事例亦是如此。
又如在分析苏轼的事例时,我建议学生可以从他一生坎坷的仕途经历入手。在课堂上,我们师生一同梳理苏轼屡次被贬谪的过程,从黄州到岭南再到海南。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苏轼在这些苦难中是如何转变心境的。在深入探讨之后,学生理解了苏轼在黄州时创作《赤壁赋》《后赤壁赋》的心境变化,从最初的苦闷到后来的豁达。同学们逐渐明白,苏轼之所以能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是因为他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与吸收,这种思想层面的深度剖析,能让同学们在运用苏轼的事例来进行举一反三的论证,诸如 “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思想对人的影响” 等主题时,使文章更具内涵和深度。
在聆听徐老师的公开课后,我对作文教学的事例引导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往的作文教学我和学生都倾向于寻找正面事例,但是除了寻找正面事例来做例证,也可以用反面事例来例证,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对作文事例的理解及运用。此外,同一个事例,也可以从挖掘它的正反面来作为不同题材的素材。
董嘉怡的观摩感受
(一)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王希明老师的《现象类作文的归因》聚焦人们用计算掌控生活的现象,探寻成因。先是AI给出归因:健康意识提升、信息技术便捷、追求高效生活。接着学生小组判断这些归因是否成立,并可补充。最后教师点评学生汇报,强调注意归因的深度和广度,还给出方法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
这堂课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巧妙借助 AI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归因能力。此设计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思考热情与探索欲望。在对 AI 给出的归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小组讨论环节同样精彩,它为学生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有力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而教师的点评更是画龙点睛,不仅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归因方法,还着重强调了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学生完善自身思维体系,切实提高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处理类似问题筑牢根基。
(三)
在写作课中可作如下迁移:首先,呈现若干优秀范文或精彩段落,借助 AI 剖析其中的写作亮点,涵盖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以此作为引导。随后,安排学生分组探讨,判断这些分析是否精准、完备,并补充自身见解。这一过程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有效锻炼他们对写作技巧的评判能力。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着重强调分析写作手法需深入且全面,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这样从分析、讨论再到指导的流程,可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增强他们的写作鉴赏与创作水平。
赵丹丹运河名师工作室
2024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