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2024年11月26日,杭州花园学前教育集团承办了拱墅区《儿童视角下园本课程实施力的提升--以“小当家”、“小园丁”课程为例》的24学时培训活动。本次培训由副园长李超群老师主持,以园本课程为切入点,聚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带领与会教师深入探索课程创新与实践的多元路径。

【集体教学·学思并进】

首先,由陈丞老师带来中班语言活动《菜地里的歌》。陈老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在问答互动中逐步理解儿歌的内容,探索其中的句式结构规律,从而帮助幼儿自然地克服仿编过程中的难点。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陈丞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说课分享,回顾了《菜地里的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重点阐述了活动目标、内容安排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整个活动从简到繁、层层递进,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体验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专题讲座·赋能成长】

接下来,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俞春晓老师带来了《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专题讲座。俞老师强调,要“看见儿童,发现学习”,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学在主题中的功能,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她提到,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生活化的活动设计,关注儿童发展需求,创造互动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幼儿在真实情境中深度学习。整场讲座内容丰富、启发深刻,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聚焦游戏·自由探索】

讲座结束后,老师们走进孩子们的“户外家”游戏世界,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体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探索与协作交流。

在游戏中,小班幼儿通过“娃娃家”角色扮演,模仿父母生活,给娃娃洗衣做饭;中大班的混龄游戏中,孩子们根据兴趣选择角色,小警察解救小动物,消防员“灭火”,而参与野炊的孩子们则忙着做美食。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和任务分工,展现了强烈的合作与创意,充分体验了社交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老师们通过亲历式的观察,感受到了幼儿在轻松游戏中获得的乐趣与成长。

【案例分享·立足儿童】

蒋莉雅老师分享了《户外家游戏材料的实施与推进》混班游戏案例,通过营造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利用户外开阔环境,结合自然与非自然材料,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参与游戏的机会。在每次观察和讨论中,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灵活调整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进一步支持幼儿的游戏探索。同时,教师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尝试合作,共同解决需要团队协作的挑战,促进幼儿分工合作能力的发展。

俞亚红老师带来的《托班区域创设》分享中,她从家庭式区域和特色区域的创设入手,强调通过环境再现家庭生活场景,以突显“家”的真实感和温馨感,让幼儿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她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使娃娃家游戏更具趣味性,并结合主题、季节和幼儿已有的经验开展活动。在游戏中,教师关注每个幼儿的个性与需求,重视师幼情感依恋关系的建立,并通过积极回应,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俞老师还强调根据幼儿的成长需要,阶段性地调整和投放材料,促进托班幼儿各项能力的提升。

陈莉莉老师带来了《和秋天比个“叶”》的案例分享,老师们巧妙地将落叶这一随处可见的季节性自然元素,融入到小、中、大三个年段的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活动内容得到了灵活调整与优化。连贯的主题设计使幼儿在不同年段能够对同一主题有逐步深入的理解与体验,避免了活动内容的重复性和浅层化,从而确保了教学活动的连续性与深度,帮助幼儿在参与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李珍丽老师分享了《植物角记录表》的自然角区域创设。她针对大班幼儿在植物记录方面的现状,提出了三种有效的策略:计划页前置策略、图标页支持策略和互动式记录策略。通过这些策略,幼儿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植物观察和记录,按照自己的探究需求,逐步进行更为复杂的记录与交流,深入了解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些方法有效提升了大班幼儿在植物观察与记录方面的能力,促进了他们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张海燕老师带来了《建构区:瓜山社区》的案例分享。她通过对幼儿经验的调研,紧密链接核心经验,明确了材料投放的目标,并在游戏推进中根据幼儿的需求逐步调整材料策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自由探索和摆弄材料,通过对比材料的形状、大小和高度,进行建构探索。在搭建过程中,幼儿不断提升围合、垒高、架空等建筑技能,同时在协作中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全新的相知与启发,都是经验与智慧交织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聆听和互动中不断提升。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留下了思考的足迹,彼此的观点和见解为未来的成长提供了新的视角。相信通过这次活动,老师们不仅在课程实施中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深化,也在实操能力上获得了宝贵的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将为他们的教学实践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