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是最基础的启蒙性美育载体。为进一步加深教师对幼儿美术的理解与正确解读,提高教师对幼儿美术的评价与支持的实施能力。2025年1月9日,杭州市新城实验第二幼儿园邀请了原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杨勤奋老师展开了以《浅析幼儿美术的评价与支持》为主题的讲座。
溯源篇——美术对儿童来说意味着什么
讲座伊始,杨老师带领老师们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追溯幼儿美术的渊源。美术具有表达自身思想,探索客观世界,使自我得以肯定的特点,且幼儿更多地沉入创作过程中,似乎只对内心而不是对外界强加的标准做出反应,更多地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杨老师还利用著名画家:梵高、蒙德里安、草间弥生的作品,让老师们解读分析大师的心理,从而感受到美术是情绪、经验的一种映射。幼儿的绘画具有画所知非所见、幼稚的概括和夸张、满足于表达过程的特点。
图解篇——儿童的画告诉我们什么
随后,杨老师还结合图片和老师们一起图解儿童的画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知道读懂儿童的画其实并不简单,教师要做很多的观察与交流。随后,杨老师带领老师们解读了儿童作画背后的深层意义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幼儿作画具有以下特点,有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节奏;情境与游戏时常伴随作画过程;幼儿会自主自发进行重复探究与练习;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孩子常有独特的理解等特点;评价要给予对幼儿创作过程的观察与了解。
寻道篇——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价值何在
幼儿的画表明他们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杨老师以“是否需要范画”“幼儿为什么会说我不会画”“不教技能,幼儿的画看不懂算会画吗”等问题引发教师讨论与思考,促进教师重视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他们的绘画特点,从而进一步解读指南,继而总结出美术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给予尊重和支持。
研策篇——如何支持儿童发展
最后,杨老师以“选择适宜内容”“创设趣味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寻找关键问题”“帮助提升概括”“促进迁移运用”“获取丰富体验”等七条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内容的方法为引,讲述了《有趣的大嘴娃娃》《小花园》《长长的画》等案例设计、开展、实施活动的过程,启发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开展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进而促进幼儿扩展思维。
参训过程中,老师们都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参与互动。通过此次培训学习,老师们感触颇深,纷纷表示要更加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大胆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
通讯员: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