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六月的风掠过校门前面那排银杏树,沙沙作响的叶片仿佛在诵读光阴的故事。在杭州育新高级中学,每一扇窗棂都镌刻着少年的心事,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成长的印记。今天,让我们走进高三(6)班王欣悦、范青尔、黄紫萱的青春札记,聆听她们在银杏树下的成长回响。
篇章一:破茧—王欣悦的淬炼之路
“那排不算高大却挺拔的银杏,是育新赠予我的第一份礼物。”王欣悦同学在周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七月的蝉鸣似乎仍在耳畔回响。2022年的盛夏,带着对入学考的忐忑,她与四十多张同样青涩的面孔相遇在军训场上。烈日炙烤着迷彩服,王教官的口号声穿透操场,当全体同学完成"五里长征路"时,迷彩服后背凝结的盐霜,成了少年们蜕变的见证。
“你绝对可以的。”化学老师鲁兰刚的这句话,成为王欣悦高一学年的前进力量。面对时常徘徊中游,甚至有时是下游的化学成绩,她曾躲角落里反复责备自己,直到鲁老师把她的错题本告诉她:"每个问号都是通向答案的驿站。"深夜寝室的台灯下,三位室友的笔记在月光中交织成网;课间走廊上,同桌总会在草稿纸上画出思维导图:"这样讲能明白吗?"当她的名字终于跃进年级红榜时,捧着成绩单的笑意,比窗外的银杏更耀眼。
时光荏苒,高二时轮到班级值周,天公不作美,风吹落了黄叶,扫也扫不干净。班主任孟喆老师参与其中,和我们一起值日。落叶无情他有情,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和同学拉近了距离,更温暖了人心。王欣悦同学还觉得她的进步和成长离不开孟老师的付出和鼓励,“他总会找同学们谈心,要学生注意劳逸结合,身体为重。”
篇章二:蝶变—范青尔的破局之旅
高一那年,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坐在育新中学普通班的教室里,高一成绩平平,直到高二分班的惊雷劈开平静,她才被卷进文科实验班的漩涡。班主任孟老师如同行走的数据库,准确报出每个学生的分数和薄弱科目,夕阳总把他的剪影拉得很长——那是他正俯身倾听某个学生的困惑。
在这里,紧迫感凝结成具象的早读琅琅声,课间伏案写作业的沙沙声,午休后准时响起的笔尖协奏曲。
"慢也好,步子小也好,只要往前走。"圆珠笔尖在课桌右上角刻下这行誓言。晨光未醒时教室第一盏亮起的灯,强行瞪大的困倦双眼,作业本上渐渐增多的红色"A+"字,都在见证某种蜕变。当"叶圣陶"作文大赛省二等奖和三好学生证书同时抵达时,她明白了孟老师口中的那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很优秀。
孟老师在同学那本写满心事的周记本里批注:"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同心,只要努力就行。"这句话成了她策划班级活动的北斗星。暑气蒸腾的操场见证过她与同学们修改队形时滴落的汗珠,粉笔灰纷飞的黑板前定格着争论设计方案的剪影,这些为集体燃烧的黄昏,成为同学们快乐成长的永恒记忆。
真正的破茧发生在深秋的报告厅。当孟老师将三易其稿的班会主持词递来时,她的膝盖仍在轻微颤抖。"勇敢接受挑战,并尝试努力去做,并做到最好。"这句话支撑她在镜子前完成第37次开场白主持练习。站在众人面前的那一刻,观众席中的孟老师竖起的大拇指,想起老师说的那句:“努力的人是会特别眷顾的。”她谱写了破茧成蝶的乐章。
篇章三:绽放—黄紫萱的追光纪事
黄紫萱总说自己是"被光照亮的人"。学考前的走廊上,她与伙伴们背诵地理要点的剪影,被夕阳镀成金色的雕塑。"细胞分裂图就像育新的银杏叶脉络",生物老师用校园草木作比喻的讲解,让晦涩的知识突然灵动。当“3A”学考成绩弹出屏幕时,班主任孟老师送出的那句鼓励的话,至今仍在她的笔记本里最醒目的位置。
令她难忘的还有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柔":历史老师总会多准备一份热点资料,英语老师把作文批注写成鼓励诗,而孟老师独创的"课间三分钟心灵SPA",用幽默金句化解了多少青春的迷茫。"他总说我们是他种下的小银杏树",黄紫萱微笑地抚摸着教室窗台上的绿植,"我们明明是被整个春天托举着生长。"
【尾声:银杏不落,青春永续】
当王欣悦在晚自习间隙凝望天际的霞光,当范青尔整理着厚厚的学习手札,当黄紫萱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备好新的笔记本,育新的银杏树正在酝酿新一轮年轮。这里有人生长征路上三年的滴落汗水,有颁奖台上高光的获奖证书,更有无数个晨昏中师生相携的身影。
三位同学的故事,恰似银杏叶的三枚脉络——王欣悦的坚韧、范青尔的勇气、黄紫萱的感恩,在育新的土壤里交织成青春的经纬。那些被鲁老师的鼓励点亮的眼眸,被孟老师的智慧浸润的心田,被同窗情谊温暖过的岁月,终将在未来的某个秋日,化作漫天飞舞的金色蝶影。
此刻,就让我们把光阴装订成册,等待未来的某天,所有曾在银杏树下许愿的少年,带着育新赋予的星光,照亮属于自己的山河万里。因为这里的故事永远不会终结,就像那排银杏树,岁岁年年,总有新绿绽放枝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