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封跨洋家书载着七载师生情,从泰晤士河畔飘向杭城凌霄花廊。学子小何以素描笔触勾勒出亦师亦友的美术教师邹伟——那个在银杏树下教画骷髅头的“老邹”,以“授技艺更护心苗”的智慧,将规范与个性化作成长的双翼。信中更见教育传承:两任校长“育人为本”与“创新为魂”的理念接力,恰如伦敦晚风裹着思念穿越时空,让学子从青涩执笔走向时尚殿堂时仍能触摸母校的心跳。教育的温度与力量,终在年轮里长成擎天巨木,荫庇万千星辰。
敬爱的“老邹”:
见信好!
我还是以“老邹”来称呼您吧。喊“邹老师”些许正规;直呼其名不太礼貌;称之“老邹”发自心底。其实同学们背后都是叫您“老邹”的,亲切,自然。
此刻伦敦的晚风掠过泰晤士河畔,我坐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望着窗外斑驳的梧桐树影,忽然想起育新高中门前的那排到了秋天一片金黄的银杏树。手中炭笔在素描纸上摩挲的触感,恍惚间竟与七年前您教我画第一幅骷髅头素描时的场景重叠。提笔写下这封信时,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方知“师恩难忘”四个字的分量。
育新秋景
您作为我们的班主任兼任美术老师,勤勤恳恳不辞辛劳,承担着“又当爹又当妈”的角色。话从何来?作为班主任,您需要把控好班上所有同学的行为规范;作为一名具有专业素养的美术老师,您不仅需要输出个人的专业知识,又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同学不同的特点并在能选择的情况下让他们尽量往个人感兴趣的方向的画风上靠,让同学们能按自己的风格走。这样的授课模式很大程度上让更有创造力的同学能施展拳脚,富有激情地去创作自己的作品。
我也从中受益,在育新的学习并未受到太多限制。在画画方面,亦或文化知识方面,亦或个人生活方面,我都会去找您问问。虽然您很忙,但您总能抽出时间给予我指导,并提出建议。我清晰记得,第一幅跟您学的素描作品是一个骷髅头的侧面。我觉得我画的那幅图的细节和立体感都非常不错,远看近看都逼真,当时还骄傲了小一阵。不是自夸,的确是老师教得好,学生肯用功,两个有心人都努力,世上怎还会有难事?
▲小何同学近照
毕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人还在杭州。空闲时也会跑去您办公室,见个面,也与您聊聊。后来有一次,我不晓得您的办公室换了,结果跑错了地方。办公室换了,您人没变,我熟悉的几幅出于您之手的画作也还在。看到这些,熟悉的记忆瞬间扑面而来,不免想起当年我向您讨要您得意之作耍无赖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仍会发笑。
有一次,您和我爸聚餐,聊到我的近况,当即视频了我一下。看到您熟悉又亲切的面孔,我表面上虽未流露,心中甚是感动。互相问好后,您半开玩笑对我说:“以前都是以学生家长的形式叫你爸为‘何某爸爸’,现在可以直接称呼你爸为‘老何’了”。我很纳闷,读书的时候,您与我爸的关系就是一般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毕业后,您咋与老爸竟然发展成“哥儿们”的样子了呢,这让我惊讶不已。为此,我问过老爸:“你咋与老邹如此熟络了呢?”老爸说:“杭城很小,朋友的朋友聚餐时碰上了,就聊起了你。”
那次通话后,我也感慨了良多。不仅动容于老邹作为老师对于学生的挂念,也感叹老邹作为长辈令人温暖的关心和多年不变的面容,岁月仿佛从未在您脸上留下痕迹,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还如此真切在我们之间流淌着……
我在英学习已经半年有余,选的是该校的“时尚管理专业”,这专业不仅契合我的兴趣点,而且学校还能为国际生现在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这为我未来的生活提前设置了导航标。
▲小何同学就读大学校园照
恍然间想起了在育新高中的点点滴滴,也曾年少不懂事,也许人生从没有所谓的错轨,一切经历都是必须,一切发生都是成长的基石。统一感谢育新高中的校长以及每一位曾教过或是没教过我的老师。感谢过往,专注当下,成就未来,力争让自己成为最好。
听说我们的老校长刘洪法校长又被邀请回育新高中担任“荣誉校长”,心里也为之高兴,跟着增了一份光。对刘洪法老校长我十分敬重,他把育新高中带上了一个高度。他很人文,很关心关注学生的成长,真正做到了“育人为本”。我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他去那里办事,还来看过我呢!现任孙立军校长继承“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校园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条件中学习和生活。两任校长在教育上配合默契,老师和学生们实实在在受益其中。真心祝福母校愈来愈好。
▲小何同学恩师 邹伟老师
最后对学弟学妹啰嗦几句:不要因为眼前的一时得失却放弃更重要的东西,自己的爱好与追求,是能让人坚持长久的源动力,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远大于物质的,所以对于个人的追求不要轻易气馁,不要轻易舍下。家庭条件是天生的,但也只是下限,自己能做到的努力才真真正正的上限,要永远向前迈进,个人在人生长跑中是需要永不停歇的,累了可以慢一点,但永远不能停下前进的步伐,如此方能有所成就,无论是世俗意义上还是个人精神上的。
纸短情长,望珍重万千。愿伦敦的晚风能将这笺思念吹过英吉利海峡,落在杭城育新高中满楼凌霄花下。待他日学成归国,再来听您的教诲。
您永远的学生:小何
2025年3月3日于伦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