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片丹心铸师魂。近日,我校收到一位家长饱含深情的来稿,字里行间流淌着对高一(3)班班主任陈林华老师的敬佩与感激。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位平凡教师不平凡的教育日常。

从晨曦微露到星月当空,陈老师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她以"妈妈"的姿态守护学生的成长细节,用"朋友"的真诚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更以教育者的智慧启迪家长思考教育的真谛。在""""的平衡中,她诠释了教育的真意;在""""的交融里,她点亮了成长的光芒。正如家长所言:"有她在,我们放心;有她在,希望更近!"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守望,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照亮。让我们透过这篇真挚的家长手记,共同走近陈林华老师的教育故事,感受那份润物无声的师者情怀。愿这份平凡中的坚守,能温暖更多教育的同行者。

她是老师,也是孩子们的“妈妈”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留在情感记忆深处的并不多,深刻的即便短暂亦永不可忘却,陈林华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我家孩子稚嫩也有青春的任性,几次回来询问他学校的情况,他三两句话总是绕不开班主任陈老师:

她每天怎么都这么早,比班级每一个同学都早到教室。”“她总是说自己是同学们在学校的妈妈,事无大小,怎么什么都要管,我们都有些怕她了。”“表面上大家说陈老师絮絮叨叨,其实内心还是很佩服的,真的有点像家里的妈妈。


在孩子的不断叙述中,我大致可以描绘出这个教师的轮廓:每天起早摸黑、披星戴月赶到教室,规划了一天的安排和细节,胸有成竹地等待同学们的到来;学生们来了,接着是各种关注,从早读到早餐,从上课到下课活动,从孩子们的开心到发愣。这一切,直到天黑,月朗星稀的那一刻。

教育的事,自然不比流水线工厂中的标准化产品,陈老师用爱在孩子们的心中伫立了一座温柔且坚韧的丰碑,用心灵与爱浇灌孩子们的成长,以负责任的伴随铸就了高一(3)班每一位孩子健康阳光的人格。

她是老师,也是家长们的朋友

快节奏的时代,大家都忙,作为家长跟老师的沟通并不多,对孩子的了解大多源自陈老师在班级群中的留言。初进育新,也曾有过迷惘不安,也有期待,最担心的是孩子们会不会努力,老师们的态度会怎样等。

加了钉钉群,很快就收到各种信息:

新的学期,新的你我,让我们家校联合,以全新的最好的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努力!”“大家继续加油哦!”……

所有布置任务或注意事项时,陈老师都豪不吝啬为孩子们的小小成绩而点赞、鼓励;她跟随孩子们上美术课,参加运动会,检查寝室卫生,在孩子们生活学习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她鼓励与记录的伴随。


孩子好几次因为要临时就医请假,在与陈老师沟通时,她都会叮嘱孩子要保重身体,同时也对我们家长说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业与成长,高中生涯短暂且紧张,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有时候相互间我们也会交流教育理念,陈老师则表示严慈相济、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王道,拥有丰富教育经验的陈老师还会例举各种生动案例说法。

作为家长,我们很是庆幸能够遇到负责且优秀的陈老师,好几次与她沟通时,总能从她的言语中感受到教育的睿智与温情:孩子有些还不懂,我们要帮助他们学会成长”“每次看着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最快乐的印记。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投入,让我们家长引以为共鸣,恍若一位不常见却常在的老朋友。


她是老师,也是教育的领路人


开学时去了一趟学校,家长会时去了一次,时间虽短暂,初识陈老师就给我们一种很稳妥、放心的感觉。以往到学校,心想放下孩子就算完成任务了。在与陈老师交流时,她会提出一些很细节的问题:孩子有什么喜好,孩子常看什么书,对孩子未来的规划有什么想法等。记得当时我就被这些问题给问住了,常说自己关心,这些问题一下子就撕开所谓关心浮于表面的真相。

后来通过其他方式交流时,陈老师跟我们语重心长说,对孩子的关心或规划不能只停留在家长以往的预期中,不要尝试把孩子都变成另一个自己,要学会立足孩子成长的现实也要适度尊重孩子的意愿。所有随心所欲的放手或按部就班的苛责,都是教育一刀切的做法,适性成长的关键在于尊重孩子和尊重规律。家长本身也要努力学习,主动了解社会变化,绝不能做甩手掌柜;与老师及时沟通既是对孩子教育的义务,也是家长成长的一部分。


这些沟通瞬时让作为家长的我醍醐灌顶,常以为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生养长大就是本分,却不料还有这如许的深意。陈老师不仅仅是教师,还是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的领路人。想及此,我们真是又惊又喜,惊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喜是遇到了一位亲切又有深度、温情的好老师。

她是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却俯下身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关心孩子们生活的细节,堪比孩子们的母亲;她是认真负责的老师,却毫不掩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家长们耐心沟通,由此及彼、由远及近地深深影响每一位家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之路,何其漫长、艰难,庆幸遇到陈老师,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有她在,我们放心;有她在,希望更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