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上午,拱墅区跨学科主题学习试点学校3月课理研讨活动在杭州市大关苑第一小学举行。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林富、研究院副院长、教学发展中心主任何丽红、区STEM研究员卢夏萍、杭州市大关苑第一小学校长项声菊,以及试点学校的教师代表参加了活动。
工具赋能:学习机制视角的任务设计
活动开始,卢夏萍教师介绍本次活动任务及观察工具。教师需要从学习机制角度观摩两节课的核心任务与支持性活动的设计,主要从任务设计的合理性与支持性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做分析。
真实情境:解开阳台菜园里的密码
杭州市大关苑第一小学胡宏沛老师开设《小小菜园我规划》实践课,以家庭阳台为真实情境,融合劳动、科学、艺术三大学科,构建"分析-设计-实践-反思"学习闭环。课堂创新引入实景支架、科学指导视频及"植物档案卡"等工具,帮助学生攻克种植分区、动线设计等难点。学生基于科学观测筛选适配蔬菜品种后,转型"空间设计师",以剪贴画立体呈现种植方案;通过小组互评优化规划,最终携带多品种种子将方案落地家庭实践。学生在数据计算中强化数学思维,在美学构图中提升设计素养,在方案辩论中锤炼批判性思考。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真实问题解决。
数据赋能:解码文化IP的数学表达
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学的的王益静老师带来《图解哪吒2》,教师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的全球票房为切口,将折线统计图教学升华为文化传播的思辨场。当学生绘制的票房曲线图揭示“单日增速放缓”现象,课堂瞬间转化为观点交锋的论坛。在“勇攀高峰派”与“顺其自然派”的辩论中,依据数据的论证奇妙发生。跨班级、年龄层调查数据的引入,让统计学跳出数字桎梏,成为解读文化传播规律的密钥。王老师设计的调查问卷生成环节,更让数学工具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实践方案。正如观课教师所言“当统计图遇见文化自信,数字就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密码本”。
社会议题:聚焦学科跨越的潜在动力
杭州市半山实验张丽萍老师提炼两堂示范课创新内核:胡宏沛《小小菜园》以家庭阳台实景图为支架,引导学生用树状图拆解种植要素,通过“植物档案卡”、“矛盾决策天平”等工具实现科学、劳动与美学的跨界融合。王益静《哪吒2票房预测》另辟蹊径,借条形图、折线图等数学工具剖析社会性议题,触发“勇攀高峰派”等三大阵营思辨交锋,最终借饼状图揭示文化输出痛点,延伸至跨文化问卷设计。两堂课分别锚定“生活实践”与“社会议题”双路径,前者用多学科工具链破解真实问题,后者以数据可视化架设文化反思桥梁,共同印证跨学科教学需植根真实情境,让学科思维在碰撞中生长为综合素养。
支架理论:双线视角理解跨学科学习
杭州市京都小学林江帆老师的微讲座《协同共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任务与支持性活动》,为两节示范课注入理论深度。林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胡宏沛老师的“植物档案卡”如同知识拼图,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系统认知工具;而“智慧锦囊盲盒”则巧妙平衡了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的张力。林老师对王益静老师的课堂设计赞叹道:"从描点连线的数学实践,到文化传播的战略研讨,任务难度的阶梯式递进,让学科融合水到渠成。这种“明暗线”交织的设计理念,为观课教师提供了可复制的跨学科模板。
评价革新:建构素养导向的新标尺
杭州市育才京杭钱家玥老师主要从“情境如何自然引出学习任务、各学科如何有效整合与呈现”两个角度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她展示了“双螺旋评价模型”引发热议——纵轴考量情境任务的自然生成度,横轴分析学科融合的有机性,而双螺旋结构则象征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钱老师展开了“如何避免学科拼盘”的现场提问,评价跨学科的整合,是要看学科要素的机械叠加还是化学反应的产生。
未来展望:浇筑教育创新的基石
活动尾声,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卢夏萍研究员以“三个看见”作总结:看见真实问题驱动下的学科重构,看见核心素养在跨学科场域中的具象生长,更看见教师团队协同创新的无限可能。当我们把阳台菜园变成劳动教育基地,把电影票房转化为文化自信课堂,学科的跨越就在此刻发生。
撰稿:蒋青青;摄影:雷一健
审核:卢夏萍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2025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