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基本运动技能教学设计,总结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经验,提升和优化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策略。2025年3月28日晚《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栏目主办的总第191期“基本运动技能教学实施策略”话题展开研讨。施碧芳运河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线上学习活动,导师施碧芳老师进行线上观点分享。
一、凝心聚智 共话成长
在本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草根争鸣”话题研讨栏目中,宁波市邹军权体育名师工作室团队积极开展筹备会议、资源整合,从云端课堂的模拟研讨到线上互动,团队成员全情投入每个环节,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当天,来自15个省份的千余名教育同仁齐聚云端直播间,332位一线教师通过弹幕与留言展开思想碰撞,更有6个省份的20位教师通过视频连线分享教学智慧。整场研讨围绕“突破学练难点-衔接专项运动技能-评价技能发展情况”三个核心问题层层推进,既有对基本运动技能的深度剖析,也有对教学实践的精细打磨。这场跨越山河的云端对话,扎根于教学实践沃土,通过案例解析、策略研讨、成效展望的立体化探讨,为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二、妙言引玉 深言共进
本次活动在栏目总负责人吕兵文老师的致辞中拉开序幕,宁波市邹军权体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正高级教师邹军权老师以“基本运动技能教学实施策略”为切入点开启研讨,杭州市体育学科骨干钱明星老师担任主持,组织线上各地的体育同仁们展开深度探讨。
围绕首个话题“如何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学练氛围中有效突破学练难点”,五名线上发言的老师和同仁们普遍认为实施基本运动技能教学需遵循“营造愉悦氛围、设计多元学练、创设情境”等路径,方可有效的实现突破学练难点。绍兴市上虞区体育教研员林亦敏老师总结指出,发展基本运动技能需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转化“难点”的有效载体就是游戏化教学,将难点化为玩点与挑战性的任务,顺应学生天性;同时巧妙运用多样化教学媒介,创设思维碰撞的交流场景,从而持续激发学生的学练热情,有效的突破难点。
在第二个话题“如何与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有效衔接”的讨论中,五位教师通过线上分享了各自经验。大家从“衔接的必要性”开始讨论,逐步深入到如何有效衔接,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热烈交流。新疆库车市阳明小学党支部书记胡涛波老师总结指出:基本运动技能是学习专项运动的基础,教师要做好三点——“以基础为根”,通过设计结构化的课程,把基础动作组合成游戏化的教学内容;其次是“以专项为引”,根据不同专项,做好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衔接;最后要“以素养为核”,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家校社协同来实现全面衔接。
围绕第三个话题“如何评价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情况",六位教师通过云端展开研讨。
导师施碧芳老师围绕本话题做精彩发言。施老师分享了当地在基本运动技能评价上6年多的探索成果。2019年,拱墅区推出“超级玛丽”闯关游戏1.0版本,开启测评之路。此后,随着研究深入,以表现性评价为核心的测评方式逐渐成型。现在的评价体系立意高、指标全,涵盖广,还融入行为品德评价;测评创设真实情境,给予学生选择空间,趣味性十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们也在趣味课堂中对自我进行挑战、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了自信与能力。拱墅区的探索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推动其向更好方向发展。
宁波名师李燕燕老师在总结中提出“三注重”评价原则,即注重目标评价、注重内容评价和注重评价方法,教师评价既要通过精准的动作分析提供专业反馈,更需立足于兴趣激发与温度关怀。她强调在基本运动教学中应做到“兴趣为先,游戏为重,基础为本”,做好学生的成长记录本,为科学评价提供持续性的过程依据。
话题讨论最后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余立峰老师总结。基本运动技能的培育重在让学生通过动作体验、积极参与学练和持续的观察分析实现成长。教师要清晰把握教学边界,避免因过度强调技术细节而模糊了与专项运动技能的界限。这番真知灼见,不仅升华了主题,也让“基本运动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的辩证关系在思维碰撞中愈发明亮。
三、热忱激荡 专业共进
在《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总第191期研讨活动的尾声,浙江省余姚市姚江小学作为线下主会场,与会的教师团队以专业精神、参与热忱和反思深度,生动诠释了教育者的担当。即便经历两小时的思想激荡,会场依然涌动着对基本运动技能教学策略的深度探讨,研讨余韵悠长。
栏目总负责人吕兵文老师在总结中,回顾筹备会议时讲述他在筹备会议上与团队研讨提纲,确定研讨重点等。他鼓励教师们将研讨智慧转化为文字成果,撰写稿件并投稿,把研讨成果展现出来,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带着理论收获与实践启示返航课堂。
此次线上学习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工作室老师基本运动技能教学实施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带来推波助澜的作用。
供稿:陆思侃
审核:施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