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拱墅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致力于构建科学、全面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调查,拱墅区全面收集和分析区域内教育相关数据,涵盖学生发展、成长环境等多个维度,力求为教育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2025年3月31日,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在杭州市桃源中学成功举办 “拱墅区教育质量综合调查反馈培训会”,会议由拱墅区教育研究院评价部主任于浙园主持。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来自全区中小学的教学及德育分管领导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精准施教,优化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品质。

区域引领:多维度探讨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1. 拱墅区教育质量管理工作介绍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沈旭东院长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系统阐述了区域教育质量管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他指出,教育质量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科成绩,还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以及学校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的表现。沈院长强调,未来的教育评价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通过科学的监测与诊断,帮助学校发现优势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2. 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调查设计与应用推进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狄海鸣副院长详细介绍了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调查的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拱墅区自2018年起启动“小学学情调研”,并通过逐年优化迭代,逐步将调研范围扩展至初中,并建立了数字化监测平台。区域学情调查的核心在于“承上启下,优质均衡”,通过区校协同创新,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未来,拱墅区将进一步深化与学校的协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监测平台建设,实现教育质量的精准分析与个性化改进。

3. 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调查的分析与导读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评价研究员杨嘉欣对《拱墅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调查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调查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旨在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发展(身心健康、社会性发展、学习力发展)和成长环境(学校、教师、课堂、家庭、区域)两大维度。通过监测结果,学校可以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校本化改进计划,优化学校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4. 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与改进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劳动教研员陈莹分享了劳动教育质量监测的成果与改进方向。她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当前劳动教育在课程开设、学生参与频次和劳动类型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陈莹老师提出,劳动教育应注重“把脉、促变、塑能”,通过普惠性辅导与针对性调研,推动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未来将通过数据驱动的评价变革,强化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案例分享:数据赋能,精准施教

1. 文龙巷小学:以大质量观引领教育实践

杭州市文龙巷小学赵秋红校长分享了学校在学情监测中的成功经验。文龙巷小学自2014年起树立“大质量观”,以行为习惯养成为路径,注重从日常细微处入手,先塑行再育心。通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在学生行为习惯、阅读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学情监测中各项数据均超越全区平均水平。赵校长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有效的家校协同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

2. 桃源中学:基于学情调研的校本化实践探索

杭州市桃源中学教导主任张余燚介绍了学校在数据赋能精准施教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EQA平台(考试成绩分析)和LGE平台(学情问卷调查)的监测数据反馈,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在情绪状态、社会参与、学习习惯、学习创新机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张主任表示,学校将继续以数据为支撑,持续改进教学实践,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此次培训会的成功举办,为拱墅区中小学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水平。通过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调查的深入分析与案例分享,各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质量提升的方向与路径。同时,拱墅区将积极探索智能化监测平台的应用,为每所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此次培训会不仅为拱墅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区域内学校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数据驱动、精准施教,拱墅区正朝着“优质均衡、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