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4月1日上午,区第三轮深化义务教育课改跨学科主题学习试点学校开展课例研究活动在杭州市京都小学举行。

活动特邀浙江大学刘徽教授,区教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林富及工作室成员、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叶晓林老师、区STEM教育教研员卢夏萍及工作室成员、区校本研修负责人董春来老师、杭州市京都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洪俊、试点学校教师代表、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小组成员、张明臣工作室成员等参加了活动。

课堂实践:任务驱动 学科碰撞

活动伊始,杭州市京都小学董迪瑶老师执教《刷脸VS密码》。该课巧妙融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相貌各异的我们》、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与概率》以及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知识,以“密码支付与刷脸支付的安全性”为议题,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原理探究和伦理讨论,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选择与社会责任。课堂生动展现了跨学科学习的魅力,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负责任的科学技术使用观念。

研讨聚力:共商优化 教学新径

随后,杭州市京都小学潘宏老师以《支付安全技术的跨学科探索》为题,从真实情境创设、核心任务设计、支持性活动安排等方面,阐述了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思路。

接着,与会教师分为两组,围绕“核心任务和支持性活动”,对课堂教学展开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从学科整合的深度、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支持技术的引导等角度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为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丰富灵感。杭州市申花小学的唐玲燕老师、杭州市大关苑第一小学的胡宏沛老师作为小组代表发言。

同课异构:认知冲突 思维螺旋

在汲取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王洋老师再次执教这一课。改进后的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思维进阶,通过“肯定→否定→再改进”的螺旋式探究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面性,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专家引领:学科本质 概念引领

活动小结环节,叶晓林老师率先对课例进行点评。他认为,本节课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议题设计直击现实痛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科学学科的教学,叶老师也对部分教学环节的有效落实提出了改进建议。

接着,刘徽教授进行了专业引领,她指出,杭州市京都小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有着非常深厚实践基础的。课例展示非常有新意,正因为迁移到一个有着现实意义的真实性问题情境中,自带跨学科逻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生自然流畅,课堂活动层层递进。刘教授同时提醒,在这一类有学科重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更要注重学生主学科核心素养增量的提升。

最后,卢夏萍老师进行活动总结,感谢杭州市京都小学科学组的认真准备,感谢区域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感谢刘徽教授高屋建瓴的引领。卢老师也表示,在观课工具支持下的现场改课的研修模式对于教师素养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区域层面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步伐坚定而有力。

此次研讨活动不仅为拱墅区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更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的创新与担当。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撰稿:潘宏 摄影:刘佩芬

审核:卢夏萍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202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