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丰富参赛教师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杭州市拱墅区于4月2日上午,在杭州市东园小学举行“根植共建”教师挑战赛第二次集中研修活动。活动通过理论建构、案例剖析与实操对话,为教师提供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链条支持。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副院长、STEM中心主任狄海鸣、浙江省外国语学院陈晓萍老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张鹏老师、区STEM教育研究员卢夏萍、区评价教研员方文杰、杭州市东园小学校长许黎明以及100余位教师参加本次活动。会议由杭州市东园小学王梅琳老师主持。
学理深耕:解码研究性学习内核
活动聚焦与植物种植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深化与跨学科实践路径,浙江省外国语学院陈晓萍老师从概念学习着手,深入探讨了研究性学习、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的概念。陈老师指出,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提出至关重要,应尽量提出具有开放性、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将指向结果的问题转化为指向思维过程的问题。同时,基于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假设,并运用观察、比较、变量控制等科学方法进行验证。例如,在植物种植中,通过观察植物的特征、比较不同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控制变量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等。
农科融创:传授种植实践经验
浙江省农科院张鹏老师以黄瓜种植为切入点,贯通农业科学与教育实践。从黄瓜的起源传播、现代栽培技术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充分呈现了作物栽培的完整过程。针对育苗管理、温控实验、水肥调控等关键技术环节,张老师提出“三阶转化”策略:将穴盘育苗转化为数学矩阵问题,将温、湿度调控升华为物理化学综合探究,将采收标准延展为经济学边际效益分析,为跨学科课程开发提供范式。
疑难共析:破题实践关键症结
在实践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育苗冻伤补救、根系观察记录、地膜铺设取舍等现实问题展开深度对话。张老师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动态调整”原则,强调教育实践需遵循作物生长规律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双重逻辑。
知行致远:共育教育生态林
本次研修活动,陈晓萍老师构建了理论坐标,明晰研究性学习等概念,为教师们搭建学习支架;张鹏老师提供实践指南,将专业知识与教学相结合,为教师们提供科研研究点。区STEM教育研究员卢夏萍老师总结,教育创新需秉持“以终为始”的设计思维,前期构建三维支架,中期突破实践瓶颈期,后期释放学生自主探究潜力。期待教师们在后续的挑战赛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带领学生在种植实践中探索、成长,收获教育创新的累累硕果。
本次活动鼓励教师们将所学转化为教育创新的成果,在“根植共建”挑战赛中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推进学生领域素养和通用素养的发展。当一粒种子在泥土中萌发,教育的生命力便在学科融合的土壤里悄然生长。
撰稿:沈晓敏 摄影:张国权
审核:卢夏萍
2025年4月8日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