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另外,还有神经外科治疗。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每个患儿的评估包括分析抽动的形式、共病情况、严重程度、损害程度等。



药物治疗抽动障碍的一些重要原则:


①起始剂量尽量小,待足够判断药物疗效后再逐渐小剂量加药;

②为减少副作用,应保持最低有效剂量;

③最小程度地合并用药;

④加用或停用药物时每次仅能改变1种药物;

⑤缓慢减药,防止抽动症状反弹加重。


药物治疗


1

针对抽动的治疗


(1)氟哌啶醇:该药治疗抽动效果较好,有效率为70%~80%。起始剂量为0.5mg,睡前服。如疗效不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每周增加0.5mg,一般日量为0.5~6mg。服用期间应注意该药的不良反应,及时予以处理。


(2)哌咪清:该药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起始剂量为0.5~1mg,睡前服。如疗效不显,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每周增加1mg,一般日量为1~10mg。该药镇静作用及锥体外系反应均较轻,但约10%患儿出现心脏传导阻滞,故应监测心电图变化。


(3)泰必利:该药疗效不如氟哌啶醇,但不良反应较小。常用剂量为每次50~100mg,每日2~3次。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昏、无力、嗜睡等。


(4)可乐定:该药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使约30%~40%的患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该药尚可治疗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因此,特别适用于伴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抽动障碍患儿。


该药起始剂量为每日0.05mg,如疗效不显著,可每7天增加0.05mg,一般日量为0.05~0.3mg,分2~3次服用。该药不良反应较小,部分患儿出现过度镇静,少数患儿出现头昏、头痛、乏力、口干、易激惹,偶见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大量服用停用时宜渐停药,以免引起血压急剧增高。


(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对于经典抗精神病药而言更易让人接受,在新型抗精神病药中,目前已有系统数据证明疗效较好的药物有阿立哌唑、利培酮、奎硫平、奥氮平、齐拉西酮,均可有效控制抽动症状。


2

针对伴发障碍的治疗


(1)强迫症:可选用舍曲林、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氯米帕明等治疗。一般情况是需与治疗抽动症状的药物联合应用。


舍曲林、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在国外先后得到了在儿童青少年中使用治疗强迫障碍的适应证。但要注意:

①这类药物普遍半衰期较长,应低剂量开始缓慢增量,避免剂量过大。
②这类药物影响肝药酶,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较为普遍(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较少发生)。因此,与治疗抽动障碍的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是要特别小心。
③不要奢望SSRIs能治愈所有强迫症状,一般有效率可达到60%~70%,因此要积极配合心理和行为治疗。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功能紊乱、性功能异常、镇静或行为激越。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首选托莫西汀、可乐定或胍法辛治疗。如疗效不显,可选用抗抑郁药。对于注意障碍与多动症状较重、经以上治疗效果较差者,国外报道对注意障碍与多动症状较重、经以上治疗效果较差者,氟哌啶醇或利培酮合并利他林治疗。一般考虑使用哌甲酯缓释片。


心理治疗


抽动障碍患儿症状无论轻重如何,家庭、社会对其影响大,往往易受精神创伤、情绪波动或学习负担过重等因素的影响,故心理行为治疗是药物治疗外非常必要的补充。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


帮助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该障碍,正确看待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如同学的耻笑等),消除环境中对患儿症状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改善患儿情绪,增强患儿自信。

还要帮助患儿家长和老师理解患儿疾病的性质和特征,说明疾病的问题而不是孩子调皮、故意做作,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和支持,从而正确教育、耐心帮助。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对治疗该障碍也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