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预设

本学期结合“儿童友好”理念下环境研修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师幼互动”的前期预设中,结合我班主要以午餐环节为观察、互动内容进行开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创设丰富、有趣、具有挑战性的小当家工作站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愿望。其次,提供多样、适宜的材料和工具,支持幼儿的探究和表达,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最后,应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如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游戏、集体团讨等,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附:环境前期预设图表

重点材料

站点区块

预期目标

空间布局

材料提供

菁禾六共契合点

生活自主区

自己能使用花露水、儿童面霜等工具。

自己能拉拉链、穿鞋子、叠衣服、叠裤子、穿衣裤,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能够帮助同伴拉拉链、扣扣子等。

能够帮助老师放牛奶,自己端餐盘吃午饭、拿点心吃点心。

饭前能给自己组放好餐盘,吃完午饭、点心后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餐盘。

生活辅助区:吸管、今日点心、垃圾桶、纸巾、湿巾纸等

劳动技能区

会使用扫把、簸箕、拖把、抹布等清洁工具。

活动结束后,能将物品放回原处,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

擦洗技能区:清洁球、抹布、清洁海绵、拖把、脸盆、水桶、刷子等

角色参与

清扫技能区:簸箕、扫把、垃圾桶等

清洁操作区

饭后要漱口、擦嘴巴,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提醒同伴漱口、擦嘴巴。

2. 知道饭前便后、手脏时要洗手。

3. 能清洁整理自己的物品和属地,学做小老师帮助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清洁、整理工作等等。

4. 能和同伴一起清洁班级的门窗、柜子、桌椅等,提高幼儿的清洁能力,体验和同伴一起的快乐。

自我清洁——自身:湿纸巾、餐巾纸、水杯等

群体陪伴

自我清洁——物品:自己的收纳盒、自己的位子、点心盘等

班级清洁:教室柜子、教室的桌子、门、窗户等

户外清洁:户外家的小凳子、小鱼、小车等

前期环境创设图

前期,针对班级午餐环节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小当家工作站环境的打造,预设并投放了相关的材料,后期可针对幼儿在午餐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幼儿的需求在环境和材料上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实施的过程

基于上个学期小当家工作站主要针对幼儿午餐环节进行观察和记录,将幼儿午餐时发生的问题通过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与幼儿共同梳理午餐时产生的问题,梳理后将餐点时刻的问题分为了餐前、餐中、餐后三个板块,针对不同的板块一起讨论相关的解决办法,然后将这些办法以前书写的形式记录。最终通过宝典将孩子们在午餐环节中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儿歌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午餐,幼儿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学期我们还是延续上一学期的午餐时光,基于幼儿在午餐前的问题引发,进行观察互动、分析反思、策略调整,从而更好的助推幼儿活动的开展。

实施的第一阶段

案例一:科学使用餐具,我会啦!

午餐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开始自主盛饭菜。蔡豆站在庆宝前面盛菜,蔡豆用左手拿起勺子,反着抓着勺子开始盛,他小心翼翼地从菜盆里舀出一点青菜,再舀出一些,重复了5、6次舀地动作,排在后面等待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庆宝端着碗、涨红了脸对蔡豆大声说:“蔡豆,你快点呀!怎么那么慢!”蔡豆回头对庆宝做了个鬼脸说:“我还没盛好呀!”庆宝跺着脚,一只手指着蔡豆拿勺子的手说:“你手把勺子拿反了呀?不是这样盛的!”蔡豆没有理睬庆宝,继续按照他的方法拿着勺子舀着菜。庆宝涨红着脸,生着闷气,眼神看向老师,老师笑眯眯地走过去,先安抚了庆宝的情绪,并对蔡豆说:“蔡豆加油哦,小朋友们的肚子都要饿扁啦!我都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啦!”蔡豆和庆宝一听,都哈哈笑起来,蔡豆也加快了盛菜的速度。

行为分析:在案例中,蔡豆盛菜时的行为动作主要有“用左手拿起勺子、反手抓着勺子、小心翼翼地从菜盆里舀菜”,从蔡豆盛菜的行为可以看出蔡豆在使用盛菜器具时的方法是不适宜的,导致盛菜慢的原因除了反手拿勺子的方法不恰当外,还有舀菜的菜量太少、舀菜次数多。对于用大勺子盛菜的生活经验不足导致了行为的产生。

教师互动行为反思:案例中两个小朋友产生了互动交往行为,当发生争执时老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干预和介入,而是先进行了观察,当庆宝最后眼神求助于老师时,老师再运用积极的表情(笑眯眯)和生动的语言(肚子饿得咕咕叫)两种方式进行介入,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与幼儿进行互动。

调整策略:针对案例中出现的盛饭速度慢、使用盛饭工具方法不恰当的问题,首先借助绘本《餐具总动员》师幼一起分享阅读,认识各种餐具的外形和名称;了解勺子的组成部分:勺头、勺把、勺柄,学习握勺儿歌(五根手指变把枪,大指、食指捏勺把)。其次。在小当家工作站中投放大小不同、材质不同的勺子,让幼儿在区域中尝试使用不同勺子舀珠子、舀自制菜肴等游戏。最后,投放计时器和按压铃铛,可以进行两两PK、多人PK 的竞赛,在游戏中练习舀的动作,在比赛中提升舀的速度。

这一阶段,孩子们能够通过集体团讨、绘本分享、小组游戏的形式开展关于舀的动作练习,认识了解盛饭的工具,学习正确拿勺方法,在区域中能与教师、同伴之间进行互动交往,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盛菜速度。

案例二:正确盛取饭菜,我可以!

经过上一阶段盛菜工具方法的使用介绍和练习后,幼儿能够正确使用勺子盛取饭菜,但是在盛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其他问题。一次午餐时间,小朋友们开始自主盛取饭菜,可乐拿着餐盘盛取好米饭后便开始准备盛取蔬菜,将餐盘放在了离蔬菜盆较远处,然后大声对喊道:“好香呀好香呀,我饿死了,快呀快呀!我要吃饭咯!”说完就拿起勺子快速盛取了一勺蔬菜,可是由于勺子与盘子又点远,可乐看了看较远的餐盘,一脚跨了过去,一手伸直想要将餐盘拿过来,没有拿到餐盘后,可乐又自言自语说:“算了算了,太远了,我去把餐盘拿过来吧!”说完可乐用左手端着餐盘,右手盛了一勺蔬菜想直接放进餐盘中,可是由于左手力量较小,端着餐盘的手开始抖动起来,右手盛的蔬菜刚想放入餐盘时,不小心碰到抖动的餐盘,所有的饭菜都洒落一地。可乐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行为分析:在案例中,可乐盛菜时的行为动作主要有“将餐盘放在了离蔬菜盆较远处、说完就拿起勺子快速盛取了一勺蔬菜、用左手端着餐盘、右手盛了一勺蔬菜”,从盛菜的行为可以看出可乐能够熟练使用勺子盛取饭菜,但是将饭菜洒翻的原因则是左手拿餐盘,当饭菜达到一定份量时导致左手不停抖动,支撑不住后最终导致洒出。

教师互动行为反思:案例中可乐小朋友在盛取饭菜时出现的状况老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干预和介入,而是先进行了观察,而当可乐的餐盘打翻后也没有和老师进行互动交往,幼儿与老师之间未产生互动行为。

调整策略:针对案例中出现盛取饭菜距离远、用左手拿餐盘并将餐盘洒翻的问题与幼儿进行团讨,围绕“我会盛饭菜”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与幼儿共同商量出盛饭菜的方法,例如将餐盘放在菜盆的旁边,右手拿勺子,左手扶住餐盘等,幼儿运用绘画、前书写的方式将团讨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班级公约。其次,和幼儿共同约定餐盘摆放的位置、菜盆与餐盘之间的适宜距离等。

这一阶段,孩子们能够通过集体团讨、操作体验的形式开展关于盛取饭菜的技能练习,学习正确拿取餐盘盛饭菜的方法。

案例三:根据需求盛取,我能行!

在习得使用餐具和学习盛菜方法的经验基础后,幼儿在午餐就餐时盛取饭菜的速度也变快了,使用餐具时的方法也正确了,但是在盛取饭菜时对于饭菜量的多少往往较难把握,盛多了吃不下的现象时有发生。午餐时间到了,长淳小朋友拿着餐盘自主盛取饭菜,只见长淳拿起饭勺,用力将饭勺放进了饭中,然后盛出来满满一勺放进餐盘中,由于盛得太多,放米饭的格子都满了出来,长淳于是再将满出来的一部分米饭又从餐盘中盛了出来放回了饭盆里。接着他又来到了盛菜处,长淳还是和盛饭时一样又盛了满满的一勺荤菜和素菜,老师走到长淳面前亲亲说:“长淳,你吃得下吗?可以先少盛一些,不够了再添菜哦!”长淳点点头说:“我吃得完呀!”。可是,当长淳在吃完米饭后,还剩下了很多的菜,长淳来到老师面前,对老师说:“老师,我吃不下了,我盛得太多了!我可以倒掉吗?”坐在对面的SEVEN大声对长淳说:“不行,你自己盛了多少就要吃多少,我们不能浪费!”

行为分析:在案例中,长淳盛菜时的行为动作主要有“拿起饭勺、用力将饭勺放进了饭中、然后盛出来满满一勺放进餐盘中、又盛了满满一勺荤菜和素菜”,从盛菜的行为可以看出长淳能够熟练掌握盛菜的方法,但是对于饭菜量的多少在经验和控制上是比较欠缺的,所以才会出现吃不下倒掉浪费食物的现象发生!

教师互动行为反思:当长淳在盛饭时老师先是作为观察者的身份在一旁关注长淳的动作和行为的,但是当长淳再一次满满盛了菜时进行了语言的介入,询问幼儿能否吃完,并进行了引导和提醒,但是对于长淳表达了自己能吃完的意愿后老师并没有再次介入。

调整策略:对于饭菜量的多少,幼儿是很难把控的。因此对于这一问题,首先,老师要给与幼儿试错的机会。就像案例中长淳基于这一次的经验,在下一次盛饭菜时就不会再盛很多。幼儿的试错中吸取方法,内化为内在经验,并在后续盛饭时得以运用。其次,借助绘本、视频进行多次正向引导。通过绘本、视频、图片的欣赏和讲述,幼儿能够了解到食物来之不易,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知道不浪费粮食。最后,同伴示范作用进行适时提醒。同伴之间可以互相提醒,盛饭菜在量上可以先少一些,不够再添加。鼓励幼儿之间互相帮助、示范正确的方法等帮助幼儿盛取饭菜。

这一阶段,小朋友们能够通过绘本导读、同伴提醒、教师示范等方法提升盛取饭菜量多少的经验,知道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食物。

案例四:香喷喷的饭菜,我都吃!

上一阶段,幼儿能够通过不同方法提升盛取饭菜量多少的经验,知道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食物。在盛取饭菜时,又出现了幼儿喜欢吃的就盛取,不喜欢吃的饭菜就不盛取的现象。一次午餐时间,小朋友吃的是番茄鱼、莴苣笋、海带汤,皓皓小朋友自己盛了饭后,就默默地走到座位坐了下来,吃着白米饭,当老师发现后走到皓皓身边,对皓皓说:“皓皓,你怎么只盛了白米饭,其他的菜都不盛呢?”皓皓摇摇头说:“我不要吃就不盛了呀!”老师又对皓皓说:“我们就尝试吃一点点好吗?很好吃的哦。蔬菜和鱼都富含很多的营养,比如有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可以让我们长高,保护我们的眼睛!”皓皓听了老师的话,带有疑惑的口吻说:“真的吗?”老师肯定的点点头说:“真的呀!”给皓皓盛了一点莴苣笋和鱼,皓皓用勺子盛一点鱼吃进了嘴里,一开始皱着眉头说:“一点都不好吃!”同桌的小朋友纷纷说道:“很好吃啊,酸酸甜甜的,好像番茄面的味道!”皓皓说:“是意大利面!”老师也点头表示同意,鼓励皓皓再尝试吃一口,皓皓说:“是很像意大利面!”于是又用勺子盛了一大勺吃了起来。

行为分析:在案例中,皓皓小朋友在盛取饭菜时,只选择了白米饭,而没有选择其他的菜肴,这反映了他对食物的偏好和选择。当老师发现皓皓只吃了白米饭后,尝试与他沟通并引导他尝试其他菜肴。在沟通过程中,老师解释了食物的营养价值,试图让皓皓明白吃蔬菜和鱼对身体的好处。这种引导是积极的,有助于增强皓皓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认识。然而,皓皓最初对老师的建议表示怀疑,并带有困惑的口吻问:“真的吗?”这表明他对食物营养价值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导。在同桌小朋友的鼓励下,皓皓尝试吃了一口鱼,并发现它的味道与他熟悉的意大利面相似。这种积极的反馈促使他继续尝试并增加了对食物的接受度。这也表明,同伴的影响和鼓励在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对皓皓的尝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鼓励,皓皓可能会逐渐克服对食物的偏见,形成更加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师互动行为反思:教师在发现皓皓只盛了白米饭时,及时进行了询问和关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饮食习惯的敏锐观察和关心。教师通过与皓皓的对话,尝试了解他不喜欢吃其他菜的原因,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为后续的引导和教育打下基础。其次,教师在引导皓皓尝试吃其他菜时,采用了积极的鼓励和解释的方式。教师向皓皓介绍了蔬菜和鱼的营养价值,并强调这些食物对身体健康的益处。这种解释有助于增强幼儿对食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健康饮食的兴趣和意识。此外,教师在鼓励皓皓尝试吃菜时,也尊重了他的个人意愿和感受。当皓皓表示不喜欢吃时,教师并没有强迫他吃,而是鼓励他再尝试一口,并听取了同桌小朋友的意见。这种尊重和理解有助于建立幼儿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最后,教师在整个互动过程中保持了耐心和温和的态度,用温和的语言和微笑来鼓励皓皓尝试吃菜。这种积极的态度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调整策略:

这一阶段,教师在引导幼儿尝试吃菜时,还需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尝试通过教学活动、图片展示、故事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的好处,让他们明白吃不同种类的食物对身体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邀请保健医生来班级进行讲座,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食物营养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幼儿对食物的认知。当幼儿尝试并接受新的食物时,及时给予正向的激励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可以设立“小小美食家”等奖励机制,对在进餐中表现良好的幼儿进行表彰和奖励。最后可以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共同制定改善偏食现象的方案。

通过对午餐前的问题引发,对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与反思,并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行为分析,最后提出策略与调整,更好的助推幼儿午餐前活动的开展。

三、互动策略的梳理

基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互动策略,以更好地助推幼儿午餐前活动的开展:

●观察与理解

1. 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动作,了解他们在盛取饭菜时的方法、速度和量,以及是否存在困难或问题。

2. 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和感受,比如对食物的偏好、对尝试新食物的抵触等,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

●积极介入与引导

1. 当发现幼儿存在盛取饭菜方法不当或速度过慢等问题时,积极介入,通过示范、讲解等方式,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盛取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的好处,鼓励他们尝试吃不同的食物,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尊重与鼓励

1. 尊重幼儿的个性和选择,不强迫他们吃不喜欢的食物,而是给予他们尝试和选择的空间。

2. 鼓励幼儿积极尝试新的食物,并对他们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家园合作

1.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共同制定改善偏食现象的方案。

2. 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健康饮食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饮食氛围。

●创设良好的环境

1. 营造温馨愉悦的午餐氛围,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进餐的乐趣。

2. 提供适宜的餐具和餐点,确保幼儿能够方便、舒适地盛取和享用食物。

●持续观察与调整

1. 持续观察幼儿午餐前的行为变化和发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互动策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通过以上互动策略的梳理和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助推幼儿午餐前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

四、成效与反思

(一)教师感悟与观点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幼儿午餐前活动中的回应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观察和引导,不仅影响着幼儿午餐活动的顺利进行,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幼儿的饮食习惯和社交技能。

首先,教师的敏锐观察和适时介入是确保午餐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案例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在盛饭菜、取餐具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和表情,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这种观察和介入,不仅避免了问题的扩大化,也为后续的引导和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应当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自主性。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教师在引导时应当尊重这些差异,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和尝试。同时,教师也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此外,教师在回应幼儿的行为时,应当注重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在案例中,教师通过肯定和鼓励的方式,激发了幼儿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信心。这种正面的回应方式,有助于建立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态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还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通过了解幼儿在家中的饮食习惯和偏好,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午餐活动的方案,同时也可以通过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师在幼儿午餐前活动中的回应行为应当注重观察、尊重、引导和沟通。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幼儿发展的需求和教育工作的挑战。

(二)幼儿的成长与收获

经过一系列午餐前的活动观察、记录、分析与反思,我们成功地助推了幼儿午餐前活动的开展,并在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孩子们在使用餐具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绘本分享、区域游戏以及教师的示范引导,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正确的拿勺姿势,而且学会了根据饭菜的量来适当调整盛取的方式,避免了浪费现象的发生。他们现在能够熟练地使用勺子盛取饭菜,同时也能够注意饭菜量的控制,避免了因为盛得太多而导致的浪费。

其次,孩子们在盛取饭菜时更加注重营养均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示范,孩子们逐渐认识到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并愿意尝试不同的菜肴。他们现在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口味来盛取适量的饭菜,而不再像之前那样只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这种变化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然而,在反思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师在引导幼儿尝试新食物时,需要更加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口味和偏好,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引导方案。其次,家园共育也是改善幼儿饮食习惯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的饮食习惯和偏好,共同制定改善偏食现象的方案。

通过对午餐前问题的观察、记录、分析与反思,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与调整,我们成功地助推了幼儿午餐前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幼儿的饮食习惯和偏好,不断优化引导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