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万象更新。

新学期新开始,面对着新课标和一年级下册的新教材,老师们如何理清思路,把握课标总体方向,得以实践。2018年3月29日下午,拱墅区教研室为此举办了新学期的首次24学时“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活动,为各校一线教师答疑解惑。本次培训特邀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徐春建老师莅临指导并做主题讲座,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万嵩海老师与各校科学老师齐聚省教科院附小报告厅,开展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讨交流。

活动伊始,省教科院附小科学教研组组长张明臣老师先进行学校科技教研组工作汇报。“精智团队 携手前行”,张老师从常规教学、科学活动、教学研修三方面总结了团队的精智教研工作。新学期,教研组将围绕“基于项目实践的课堂教学尝试”进行一系列的群级教研活动。让希望在春天播种,让改变在课堂发生,勤于钻研,抓住课堂本真,附小的科学教研组团队不断聚力,蓬勃向上,共同前行。

郑凯俊老师作为团队青年老师,为一年级的孩子们带来了一节《认识物体的形状》的科学活动课。通过小猪佩奇的开宝箱活动,郑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球体、正方体、小螺母的形状,前两种每个面都一样,而小螺母则有着不同形状的面。摆一摆,小朋友们发现在纸盒里平铺一层,小螺母就与前两种不同,它可以有两种摆法,数量还不一样。通过摆放,孩子们边玩边认识物体形状的不同,有意思有思考。活动中,郑老师运用苹果keynote讲演结合希沃白板投频,流畅高清精致的动态课件也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市教研员徐春建老师深刻剖析了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新课标新教材的主旨与教学切入点。他针对浙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材,指出在开展科学活动中需要理解和注意的目标内容,分章节为老师们的一线教学工作指点迷津。活动用怎样的材料更为合适?从孩子们的视角出发能否理解对于老师的描述?要不要进行加深拓展?徐老师给与会老师们带来满满的干货。他充分肯定了郑老师带领孩子们一同认识物体的形状的活动,赞赏区教研活动中对一年级科学活动指向和目标的把握。认识物体形状围绕“物体的形状会影响摆放数量”开展活动,孩子们兴致盎然。

低年级科学教育之春已然焕发蓬勃生机,老师们在春日中踏寻春景,新课标新教材的探索之路也必然是一路繁花相送。

撰稿:张明臣

摄影:崔驹贤

审核:黄慧